說起腸病、胃病,很多人就會想到胃痛、胃脹、惡心等等,但是今天要探討的是功能性胃腸疾病。那什麼是功能性胃腸病?哪些人容易得?這個病又該如何鑒別診斷呢?
為了讓大家更詳細地了解功能性胃腸疾病的相關知識,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阮海蘭主任醫師為大家帶來有關這方面的知識。
阮主任講,功能性胃腸疾病又叫消化心身疾病,它的臨床表現就是大部分人群有胃腸道不舒服的症狀,如噯氣、燒心、反酸、餐后飽脹、腹痛、腹脹、腹瀉、便秘等症狀,但是經過檢查,並沒有明顯異常,或者檢查的結果解釋不了這些症狀,這就是所謂的功能性胃腸疾病。
臨床上,功能性腸胃疾病的發病率很高,該病有幾個突出的特點:
1.發病率高。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普通人群中約有1/3的個體曾有胃腸道不適的經歷。消化內科專科門診中,功能性胃腸病的比例佔50%-70%。
2.療效不理想。由於導致或影響發病的因素很多,症狀多樣化,導致症狀的詳盡病理生理學機制不明確,目前缺乏根治的藥物或方法。
3.反復發作,對生活質量影響較明顯。容易造成患者的困惑和恐病心態。
4.患者反復就醫,佔用大量社會經濟和衛生資源。
功能性腸胃疾病隱蔽性強,容易誤診。消化內科專科門診常見的此類疾病有三類:
1.胃食管反流病相關的表現。典型的表現是“燒心”和反流。“燒心”是指起於胸骨后或上腹部,一直向咽部蔓延的灼熱感或疼痛。反流是感到胃內容物進入食道內甚至咽部和口腔。這就提示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能。如嗓子干痒、口腔異味、聲音嘶啞、清喉、久治不愈的慢性咳嗽等食管外表現,容易誤診為心臟疾病的胸痛等。
2.惡心、嘔吐、噯氣、打嗝、早飽、飽脹、上腹部隱痛、嘈雜、灼熱感、飢餓痛等胃部症狀。這些患者內鏡檢查是常被告知患有慢性胃炎,更多引起患者恐慌的是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
3.以脹氣、排氣增多或不暢、絞痛等腹部不適,或伴有便秘腹瀉等表現的功能性腸病。這一類功能性胃腸病較為常見,男性年齡大於40歲(女性45歲)有腸道症狀或大便頻率或性狀異常者建議接受結腸鏡檢查。或者任何年齡出現大便帶血、潛血實驗陽性(一種陰性出血的糞便檢查)、大便異常伴有消瘦等需要接受結腸鏡檢查。
阮主任表示,現在人們的生活壓力很大,任何年齡的人都有可能得這個疾病。
1.白領工作者,生活壓力大﹔
2.生活中遭遇變故的人,長期心情壓抑,會出現功能性胃腸道問題﹔
3.生活環境突然變化的人﹔
4.在幼年時期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
5.更年期女性和產后的女性﹔
6.退休人群,出現心理落差。
阮主任介紹,誘發或加重功能性胃腸病的因素分三類:
1.心理和精神因素。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會引發胃酸分泌增加、消化酶分泌減少和排泌異常,引起胃腸運動不協調,出現消化不良症狀。
2.飲食因素。甜辣生冷食物、咖啡濃茶常引起胃酸分泌增多,引發飢餓痛、嘈雜、灼熱感等胃酸相關症狀,粗糧、豆制品、富含粗纖維的食物往往引發脹氣、絞痛等胃腸動力紊亂相關症狀。
3.溫度環境,腹部或身體受涼往往引發消化道症狀。
阮主任講,功能性胃腸疾病的臨床治療原則是以預防為主、輔以藥物、改變生活方式、調節心理狀態、預防誘發因素。具體處理如下:
1.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人們必須消除那些不良的心理情緒,如不必要的緊張、焦慮和恐懼。在生活中,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患者平時應該保持樂觀的情緒,確保心態的開闊。隻有當擁有樂觀的情緒時,胃腸功能才能得到改善,這對治療疾病大有幫助。
2.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必須保証生活和飲食的規律性,避免過度疲勞,應注意工作和休息相結合,積極參加戶外和娛樂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分散自身的注意力。不要長時間坐著或長時間站著,多做有氧運動,每天鍛煉3-5次,大約30分鐘。
3.注意飲食調節。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如粗糧、水和酸奶。避免吃太過於粗糙、油膩或刺激性的食物。盡量不喝冷飲,遵循少吃多吃的原則,避免喝酒、煙草或咖啡等飲料。最重要的一點是不濫用非甾體抗炎藥,避免吃易誘發症狀的食物。
4.藥物對症治療。如果存在胃腸動力障礙和胃腸內臟過敏,可以使用調節胃腸動力和減少胃腸刺激的藥物。例如,胃腸解痙藥、胃酸抑制藥、消化酶制劑和促進胃腸運動的腸道益生菌。如果是抑郁或焦慮障礙的功能性胃腸疾病,可以使用抗焦慮或抑郁藥物。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處方藥還是非處方藥,都要有專業醫生的指導。
治療功能性胃腸疾病,首先要排除器質性疾病,比如腫瘤,然后再進行治療。治療時間的長短取決於病人的病史長短和症狀的輕重,如果是普通的胃脹或胃痛,那麼服用普通的胃藥加上少量的神經遞質藥物,3—5天症狀就可以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