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画家王家儒:坐看云起会禅心

记者 习霁鸿

2021年05月24日09:45  来源:海南日报
 

  《坐看云起时》(布面油画)

  王家儒(资料图)

  《流金岁月》(布面油画)

  《海口钟楼》(布面油画)

  《回娘家》(布面油画)

  5月9日至6月30日,策展人尹林华为海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画家王家儒在海南围舍艺术酒店举办一场名为“坐看云起时”的油画展,展出其30幅油画作品。

  经过60多年的积淀,王家儒对人生深有感悟,越发觉得艺术何其博大,而人类又何其渺小,人世间走一遭,当有“坐看云起时”的通透与从容。他也将这句话作为自己近几年的美学创作目标。

  1

  创作源于生活的积淀

  “创作源于生活的积淀。”在画展上,王家儒这样介绍。

  早在学生时代,王家儒就从重庆的学校出发,一路沿丝绸之路前行,沿途考察中国石窟,近十年又先后探访了四十多个国家,深入了解当地文化艺术。在实地考察的同时,王家儒也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画家也是诗人,”自认是唯美主义者的王家儒说,自己自小跟父亲一起读诗,行走在路上的时候,亦坚持用诗人情怀和超脱眼光去观察世界,用诗的语言去解读风景,这让他更侧重于察看本质。

  读了万卷书,行过万里路,王家儒心中关于回归家乡的想法反倒越来越强烈。“我的根在哪儿?我的艺术应该表现什么?”对于这个思考,王家儒的回答是:海南。

  研究生毕业后,王家儒回到家乡。他常年在海南各地写生,用自己习得的西方绘画形式来为海南描绘一幅幅地域风格明显的“明信片”。

  一一细看此次的展品,白昼与月夜、密林与海港、椰林和木棉,海南的许多显著特点都被王家儒画进了画里。“海南质朴、空灵、毓秀,它的美是多维的。”他说,“而海南画家注重回归人性及与自然的神交。这种对自然情有独钟的依恋使他们的作品具有田园气息和人文关怀的唯美取向。”

  而在策展人尹林华的眼里,王家儒是一位“一直在画海南,以中国文人视角看世界,用诗化的语言及意境苦苦追寻、表现海南地域精神性的本土画家”,“透过西方绘画中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表现主义等蛛丝马迹的技法印记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诗文的折射,王家儒带有音乐旋律节奏韵味的调性让我慢慢体会到海南自然与人文的曼妙。”

  2

  画家乡只取其精神实质

  这次的画展中,除了《庐山别院》等几幅作品描绘其他省份的风景外,绝大多数作品还是落笔在海南。王家儒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自己关于海南的创作主要包括三大类内容。

  其一是海南黎族、苗族文化。王家儒认为,作为定居海南多年的少数民族,黎族、苗族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征,加之许多少数民族人民居住在山区,这样的生活环境本身具有强烈的特色,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生活方式也十分与众不同。而海南画家有着“近水楼台”的优势,能够近距离观察到这种少见的文化风景。

  其二是大海。观察这次的展品,包含了许多不同形态的海:微波粼粼的,浪花翻涌的,深沉的,跳跃的。但这只是画面的第一层。再观察仔细一点,就会发现,画面中不仅有湛蓝的大海,还有劳作的渔民。例如《海之南》《潭门港》《海头港》等以海为主题的创作中,渔民或在岸边织网、或在船上捕捞、或在售卖新打捞的“战利品”,状态各异、神色各有不同。

  正如王家儒所说,他对海南的大海和生活在海边的渔民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自己画大海,不只是画风景,还会跟人文有机结合。

  其三则是海南农村。《透过椰林的春光》中,椰林葱葱郁郁,一位村民赶着牛悠然经过;创作于2019年的《红棉醉春山》则描绘了火红的木棉点缀乡间、学童放学归家的美好画面。

  “海南各地区的农村很不一样,”王家儒逐一细数,“东部农村以椰林为代表,十分秀美;西部农村则能看到霸王岭和盛开的木棉;中部山区环境独特,颇具意境。”

  许多人评价王家儒画中的海南十分不同。譬如艺术家紫宁曾评价:“先生画海南,大胆摒弃油画讨喜的厚重感,帅气的笔触等表面因素,只取其精神实质,注重画面的谋篇布局,经营位置,把现代的工艺设计理念隐藏于活泼灵动的写生色彩之中,透过客观自然的物理光色转化成画面上法度严谨的理性思维,以点线面的合理穿插结合,减少中间过渡色调,在大的色块中寻找小色块的冷暖区别,注意灰色块的色彩倾向,很好地丰富了画面的色彩层次。”

  3

  画自身有解读的多维性

  王家儒之前曾办过很多次水彩画展,这次是单独的油画展。在此次所有展出作品中,王家儒本人尤其钟爱其中四幅:《坐看云起时》《海口钟楼》《月光曲》和《空山不见人》。

  《坐看云起时》创作于2020年。画面中,远处,群山绵延,云雾缭绕,山峰在雾中若隐若现。居中,林木挺拔,生机勃勃,水面澄净,似乎被晨风吹起荡漾的微波。水面上,成群的鸟儿飞过。两艘木船泊在岸边,船上无人,只有三三两两的白鸟栖在上头,颇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近处,形似芦苇的草在风中摇曳生姿。整个画面层次分明,悠远静谧。

  《空山不见人》创作于2013年。细看画作,天空碧蓝如洗,远处的山峰轮廓依稀可见,一条向前延伸的林间小道上,两旁的树木并不丰茂,一群黑白相间的鸟儿落在树下,在草丛中低头啄食,另一群鸟儿则扑楞着翅膀向上飞去。

  细赏《海口钟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砖红色的海口地标性建筑——钟楼,后头是水巷口,隐约还能看出骑楼的建筑样式。这些建筑的影子倒映在南渡江面,路旁的斑驳树影也落在水面。视线转到近处,几艘渔船横在江面中间,戴着草帽、晒得黝黑的渔民正在装卸渔获。紫宁盛赞:“画面中透出的亲近人性,回归本真的可贵品质让人窥探到朴素生活之纯美。”

  《月光曲》以蓝色为主调,凸显出月夜的清冷。画面中虽不见月,水面上的白色倒影却暗示了此时的天上正悬着一轮皎洁明月。尽管是夜间,看不清灌木丛的长势,但从其支棱的枝丫树叶也能判断它的勃勃生机。一群白鸟突然自灌木丛中飞出,惊扰了静谧的月夜。一位身着白色的钓鱼翁坐在一叶扁舟上,气定神闲地望着水面,也许正在期待着收获,也许只是享受当下,独自一人的背影让人不由想起“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名句。

  观展时,有人作出不同的解读。王家儒对此持鼓励态度:“一幅画,本身就应该有解读的多维性。”

  画家档案

  王家儒,海南省海口市人。海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国家艺术基金评委,国家教育委员会硕士论文评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海南省美协顾问、理论委员会主任,海南省美协第四、五届副主席,海南省青年美协名誉主席。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 并多次获奖。出版专著多部,先后在美国、法国、德国、四川、广东、海口举办过十几次个人画展。部分作品被国内外美术机构和私人收藏。

  (本版图片除资料图外均由海南日报记者袁琛摄)

(责编:潘惠文、蒋成柳)

72小时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