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塘還湖,生態修復,海南儋州——潟湖重生記

陳偉光

2020年01月08日07: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潟湖重生記

《 人民日報 》( 2020年01月08日 14 版)

上、下浦村是海南省儋州市峨蔓鎮的兩個自然村,同屬於峨蔓村委會。兩村之間原有一片1000多畝的潟湖濕地連通大海。上世紀90年代,因為圍塘養蝦,千畝潟湖濕地變成了千畝蝦塘,紅樹林也被砍伐殆盡。

上、下浦村潟湖濕地生態破壞嚴重問題,曾被列入中央環保督察組和國家海洋督察組交辦的整改案件中。一年多過去了,整改落實得咋樣?

近日,記者在峨蔓鎮潟湖現場看見,蝦塘已被拆除,潟湖濕地修復工程正在推進,幾台挖掘機在不同的作業區域同時作業﹔紅樹林補種面積已達40多畝﹔潟湖周邊的排水渠道得到修復﹔平整過的舊塘池裡,一座石頭和泥土堆壘的假山現出雛形……

看著起死回生的潟湖,村民許金平不禁回憶起兒時的情景:那時候,放學回家總喜歡在海灘上玩耍,細浪夾著白沙打在腳背上,一個激浪過來,就能在沙灘上看到大片海螺,孩子們便爭先恐后撿螺,無憂無慮的笑聲總能驚起一行白鷺。“螺、青蟹、生蚝、龍蝦、紅線魚……原來湖裡什麼都有,搬開石頭就能抓到。后來圍塘養蝦就啥也沒有了,連白鷺也不來了。”許金平說。

海岸潟湖由沙壩或珊瑚與外海隔開,與外海之間常有一條或幾條水道溝通,是重要的海岸濕地類型之一,也是海岸帶自然資源最豐富的地帶。當潟湖與外海能正常進行水體交換時,形成完整的潟湖生態系統,不僅能為當地提供良好的旅游和養殖資源,還能發揮防潮護岸、降解污染、防洪保水等作用。

為短期利益犧牲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后果。潟湖沒了,原有的生態系統也毀了。蝦塘養殖,污水直排大海,造成海水污染﹔砍了紅樹林,海域濕地成了排污池,導致藻類大量繁殖﹔蝦塘的殘余餌料、浮游生物殘體和排泄物等大量沉積,造成池底污染、池水黑臭。

然而,拆塘還湖,生態修復,牽涉方方面面利益,談何容易!

上、下浦村蝦塘養殖涉及2家企業、11個養殖大戶、200多戶入股群眾。其中,2家企業是招商引資來的,有相關手續﹔蝦塘養殖時間也長短不一,情況比較復雜。“多年來,市裡、鎮上一直都想拆掉蝦塘,但顧慮重重,一直沒有拆。”時任峨蔓鎮鎮長李茵說。

直至成為中央環保督察組和國家海洋督察組交辦的整改案件,重錘敲響,再也容不得瞻前顧后了。儋州市委市政府痛下決心:拆除蝦塘,還湖於民,還湖於自然!

為了確保拆除工作順利推進,峨蔓鎮黨委和政府與儋州市環保、國土、綜合執法、林業等7家職能部門聯動,明確分工、壓實責任。

上浦村村民小組組長李來昌2013年開始養蝦,共有10個養殖池,面積100多畝,算得上大戶。在李來昌等干部帶頭影響下,歷時兩個月,儋州市依法拆除上、下浦村生態紅線內478口蝦塘,填埋拆除面積達54.82萬平方米。

拆了蝦塘,接著又是一場生態修復戰。2018年11月6日,儋州市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上、下浦村潟湖生態修復工作﹔12月3日,潟湖生態修復項目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評估會召開。2019年2月,潟湖修復工程全面開工。按照儋州市的統一規劃,工程分為生態環境修復、景觀建設和配套工程三大部分。市財政為此安排專項經費2800多萬元。

隨著生態初步修復,重生的潟湖開始回饋村民。每次潮汐漲落過后,濕地會留下大量雪螺,撿螺便成為村民一項重要收入來源。村民許彩霞說,一個月撿2次,一次撿7天,“最多時,一天能賣300多元”。

消除蝦塘污染源,近海漁業也明顯好轉。濕地生態正在一天天變好,上、下浦村的村民憧憬著詩意而現代的趕海生活!

(責編:盧少雄、蔣成柳)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