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臨高、白沙發揮“五級書記”作用,創新發展產業扶貧,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

三市縣脫貧摘帽,是這麼干出來的

本報記者 傅人意 通訊員 潘志勇

2020年03月01日09:30  來源:海南日報
 

3個貧困市縣脫貧摘帽的背后有著什麼樣的好招、妙招?它們是如何發揮“五級書記”抓扶貧,精准施策、發展產業扶貧、提高貧困群眾收入的?對此,三市縣政府負責人在會上進行分享。

五指山

“老四樣”“新四樣”促產業扶貧

發展產業是貧困群眾穩定脫貧的關鍵。作為一個典型的山區少數民族貧困市縣,五指山如何依托山區資源優勢發展產業,實現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五指山市長陳振聰介紹,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該市引導扶持貧困戶管好橡膠、檳榔、益智、瓜菜“老四樣”,種好茶葉、憂遁草、樹仔菜、百香果“新四樣”,發展五指山山雞、五指山五腳豬等特色養殖產業,依托山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小而精的特色產業。

在發展“老四樣”產業中,五指山率先將全國首例“橡膠收入保險”落地,僅2019年就有3185戶貧困膠農獲賠472.58萬元,有效穩定傳統產業發展和貧困膠農預期收入。在發展“新四樣”產業方面,以本地大葉茶作為重點,目前全市種植茶葉面積8500多畝。

另外,五指山利用國家村級光伏電站補貼試點市縣的政策,大力發展光伏產業,投入7842.65萬元建設光伏扶貧電站項目77個,受益貧困戶1990戶,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金銀板”。

截至2019年底,五指山市44個貧困村和2.28萬貧困群眾實現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36.99%降至0.09%,群眾認可度達97.1%。

臨高

打造“永不下班”幫扶工作隊

臨高是全省納入時間最晚、貧困面最廣、政策扶持時間最短的國貧縣。

臨高縣縣長曹文介紹,臨高全面落實“五級書記”抓扶貧和書記縣長“雙組長”制的總體要求,建立由縣委書記推動,帶頭遍訪貧困戶﹔其他縣領導擔任大隊長一線指揮,鎮村干部和3000多名幫扶責任人全員下沉,全時幫扶。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全天候駐村幫扶,打造了一支“永不下班”工作隊,打通了脫貧攻堅“最后一公裡”。

臨高堅持“輸血”與“造血”並舉,通過電視夜校、典型示范、入戶宣講等方式,有效激發群眾脫貧內生動力。

同時,臨高推行貧困戶“一戶一策”自主發展模式和龍頭企業帶動的“三位一體”產業幫扶模式,形成了村村有特色產品、戶戶有增收產業的格局﹔加大貧困戶勞務輸出力度,把貧困勞動力打造成有“一技之長”技能型人才。

截至2019年底,該縣46個貧困村全部達標出列,貧困人口由19685戶90638人減少到1戶1人,貧困發生率從14.27%降至0.0003%,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9707元增加到14110元,年均增幅10%以上。

白沙

建立產業效益長短期互補體系

白沙是海南省唯一的深度貧困縣。該縣縣長胡翔介紹,白沙精准選派61名第一書記、2996名各級干部建立覆蓋鄉、村、組“三級作戰”體系,實現10825戶貧困群眾挂鉤幫扶不落一戶、不落一人。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白沙立足全縣貧困戶家家戶戶種植橡膠的基本縣情,探索出一條“穩膠擴茶擴藥創特色”的產業發展路徑。出台《振興橡膠產業十條措施》,在全國率先實施天然橡膠“保險+期貨”“價格收入保險”扶貧模式和橡膠產業“統管統銷統保”三統一模式,實現膠農年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在此基礎上,白沙實施綠茶、南藥、山蘭米等“兩個萬畝和六個千畝”特色產業發展計劃,因地制宜發展百香果、鳳梨、紅心橙等“一村一特”扶貧產業,實現組織化程度100%,使貧困戶除橡膠產業以外至少擁有一種高效特色產業收益,建立起產業效益長短期互補的可持續發展體系。

截至2019年末,全縣44個貧困村(含14個深度貧困村)全部出列,穩定實現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10825戶44232人減少至7戶26人,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35.2%降至0.02%。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912元,較2014年的7902元增長63.4%,保持年均增長10%以上。

(責編:李浩蓉、蔣成柳)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