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新春佳節,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各地。疫情不僅威脅著公眾的身體健康,也會影響到人們的心理健康。2月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強心理干預和疏導、有針對性做好人文關懷,為用“心”防“疫”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隨著疫情蔓延勢頭的有效遏制,高校即將迎來學生返校潮,高校成為防疫主戰場,高校要順利通過疫情防控綜合性大考任重而道遠。工作千頭萬緒,加強大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是高校抓好疫情防控的重要環節。近期,由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為高校加強大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提供了指導。
加強心理疏導,調整自身情緒。實踐表明,人們在重大疫情環境下,易於產生焦慮、擔心等情緒,如不加調適,可能導致心理應激反應。國家衛健委疾控局副局長王斌說:“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保持理性客觀的心態非常重要。相信自己,樂觀自信的內心也是一種免疫力。”高校要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篩選與甄別,精准把握學生心理狀況,針對不同個體,精准施策,實現一對一疏導。培育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堅持育心與育德相促進,教育與咨詢相結合。引導青年大學生盡快調整好重大疫情環境下的生活方式。幫助大學生們在新的學期裡,制定一個計劃、鑽研一件事情、尋找一種支持、開展一項鍛煉、參加一些活動。要讓學生認識到疫情環境下產生焦慮、恐慌等情緒是正常心理反應,要引導學生接納自身情緒,幫助學生適度減壓宣泄。高校要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蓋﹔要設立心理發展輔導室、心理測評室、積極心理體驗中心等﹔要注重分類引導,暢通心理危機轉介綠色通道,努力減緩和盡量控制疫情給大學生所造成的社會心理影響。
做好人文關懷,解決實際問題。高校疫情防控最大的人文關懷就是解決學生實際問題,保障學生生命安全。復學后的學生面臨學業任務加大、心理負荷增高等系列問題。對此,高校相關部門要充分保障校園疫情防控物質保障﹔要規劃好學生活動區域,預設獨立隔離區﹔要嘗試錯峰上下課制,錯時分散用餐制﹔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課程類型特點,制定一校一策、一校多策、一班一策、一班多策的教學方案,提升教學效率,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要積極主動地為應屆畢業生就業提供精准指導和個性化服務,努力提升大學生就業率、滿意率。疫情防控不只是醫藥衛生問題,而是全方位的工作。隻有解決好了大學生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切身利益問題,才能在校園內形成團結一心、同舟共濟的精神風貌,才能筑牢高校疫情防控的堅實堡壘。
加強輿論引導,賦能心理戰“疫”。做好疫情防控輿論引導工作,高校責無旁貸,要大力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強大的輿論支持。廣大思政課教師要生動講授防疫一線的感人故事,譬如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與疫魔抗爭,跟生命賽跑﹔被公司“連升三級”的武漢志願者快遞小哥汪勇﹔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新春佳節除夕夜,解放軍450名醫護人員夜飛武漢緊急支援防疫﹔400萬社區工作者堅守基層一線﹔千余名醫護人員被感染,百余名醫護人員、警察倒在了阻擊疫情崗位上,等等。對大學生宣講老百姓身邊的故事,往往比單純的理論說教,來得生動、直觀、鮮明,也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積極健康向上的輿論宣傳導向,賦予了青年大學生們戰勝心理恐慌的強大精神力量。“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團結互助、和衷共濟,迎難而上、敢於勝利”的輿論氛圍,也為高校師生用“心”防“疫”賦予心理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