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中嶺門村整合資金、盤活資源發展特色產業

“抱團”興產業 脫貧勁不鬆

李夢瑤

2020年03月12日08:26  來源:海南日報
 
原標題:“抱團”興產業 脫貧勁不鬆

近日,記者在位於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鎮嶺門村的一個辣椒種植基地看到,紅彤彤、黃澄澄的辣椒綴滿枝頭,幾位村民戴著口罩俯下身,穿梭在田疇間摘辣椒。“最近辣椒運銷渠道逐步恢復,得抓緊時間把熟透了的辣椒採摘打包。”跟村民再三叮囑后,嶺門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曹文超踏上田埂,往村裡的生豬養殖基地趕去。

忙碌的不僅是曹文超。自2018年底實現整村脫貧出列以來,嶺門村的幫扶干部、脫貧戶們干勁不鬆,繼續發力發展產業,探索建立脫貧長效機制。

創新機制

激發村民內生動力

驅車行駛至海榆中線灣嶺段,下高速后穿過一片田壟山林,盡頭便是嶺門村。嶺門村脫貧戶何國雄告訴記者,村裡山林坡地多,適合發展養殖產業。這幾年不少村民和他一樣,通過養羊、養豬摘掉了窮帽子。

“可這種零散養殖模式難以抵御市場風險,抱團發展才是長久之計。”曹文超介紹,考慮到這一點后,嶺門村整合幫扶單位、鎮政府等方面的資金共200萬元,於2018年7月建起一處規范化生豬養殖基地,同時與海南農墾畜牧集團簽訂合作協議,由其提供豬苗、飼料、技術、收購等一條龍服務。該村30余戶脫貧戶入股生豬養殖基地。

為了提高脫貧戶的生產積極性,嶺門村生豬養殖基地建立“保底分紅+務工(獎勵)分紅”的利益分配機制,確保多勞者多得。“有時候同一批生豬出欄,有村民領到3000多元分紅,有的村民隻領到300多元分紅,看到差距,分紅少的村民會努力加油干。”在曹文超看來,這種差異化的分配機制充分調動了村民們的生產積極性、自主性,讓大伙的干勁越來越足。

記者了解到,除了傳統種養產業,嶺門村還動員村民抱團發展原生態跑步雞等養殖業,形成長短結合的產業發展模式。2019年,嶺門村村集體收入突破12萬元,較2018年翻了近一番。

整合荒地

盤活村庄“沉睡資源”

看著一車車嶺門特色農產品暢銷島內外,嶺門村的駐村干部又將目光轉向了村裡的一片片荒地。“早些年村民們嫌種水稻掙不了錢,地荒了近十年。”曹文超介紹,經粗略統計,嶺門村下轄的7個村民小組共有拋荒地近兩千畝,如何盤活閑置土地成了擺在他們面前的一道新難題。

赴多地考察后,嶺門村鄉村振興工作隊最終決定先行整合嶺門村下轄3個村民小組60余戶農戶的閑置荒地共計230畝,於2019年10月建成一個辣椒種植示范基地。

將自家的14.63畝拋荒地流轉后,嶺門村村民陸世勛不僅拿到了每畝每年400元的土地租金。他在辣椒種植示范基地澆水、施肥、採摘,還能獲得每天130元到150元不等的務工收入。

“村裡引進了專業公司負責辣椒種植的技術指導、銷售與管理,我們隻管安心勞作就行。”陸世勛說,種辣椒4個月就能收獲,採收完辣椒他還能在地裡種上一茬紅米,多一份收入。

記者了解到,嶺門村引進種植的辣椒品種較為獨特,在省外有固定的銷售渠道,不愁銷路。“哪怕是這次遭遇了疫情期間交通運輸不暢、市場暫時關閉的窘境,我們也很快與海口多家超市達成了合作協議,辣椒實現就近消化。”曹文超透露,等疫情結束后,嶺門村將逐步整合村裡剩余的拋荒地,發展壯大辣椒種植產業。

不僅是荒地復墾,隨著海南“田字型”高速公路網的建成,嶺門村正准備喚醒更多村庄的“沉睡資源”,為村庄發展插上“翅膀”。

“我們請專家為嶺門村制定了村貌改造提升方案,希望通過做好架構設計,著力提升鄉村治理水平,通過‘內外兼修’讓嶺門村美起來、富起來。”曹文超表示。

(責編:潘惠文、蔣成柳)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