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天涯熱土》在中央電視台一套熱播

三代海墾人 一片赤誠心

2020年04月28日10:14  來源:海南日報
 

《天涯熱土》劇照。圖:《天涯熱土》主創團隊提供

《天涯熱土》劇照。圖:《天涯熱土》主創團隊提供

《天涯熱土》劇照。 圖:《天涯熱土》主創團隊提供

4月20日晚,一部以橡膠事業建設史為切入點,展現海南發展70年歷程的電視劇在《天涯熱土》中央電視台一套黃金檔播出。截至4月26日晚上,據相關機構統計,該劇最高收視率2.0189%,最高市場份額10.8365%。

據了解,橡膠事業的發展史,始終與海南的建設史牢牢綁定在一起。而海南農墾人深耕膠林的信念,正是海南“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特區精神的一種真實寫照。

近日,記者採訪《天涯熱土》主創團隊和觀眾,了解該劇熱播背后的故事和情懷。

三代海墾人熱議《天涯熱土》:

汲取精神力量,建設天涯熱土

“心系我的山河,愛被霞光染透,讓生命點亮大地,繁花錦繡……”4月27日晚上,電視機裡傳出電視劇《天涯熱土》悠揚的片尾曲,93歲老人梁文友仍然守在電視機前,回味劇情。

“多少年了,我們盼著有一部海南農墾題材的電視劇,講出我們年輕時的奮斗故事,如今終於圓夢了。”從4月20日《天涯熱土》開播以來,梁文友一集不落地收看,儼然是這部劇的“鐵杆粉絲”。

這部劇對梁文友而言意義非凡,因為他不僅是瓊崖縱隊的一名戰士,更是海南農墾的第一代建設者,將青春與熱血無悔投入瓊島橡膠事業的發展中。梁文友曾擔任海南農墾海口機械廠廠長,在物資匱乏、技術落后的年代,帶領該廠員工攻堅克難,打造的“三葉牌”鋤頭,“挖出”了海南百萬畝膠林,遠銷國內兄弟墾區。

當看到劇中林漢杰、沈丹寧和徐教授為了成功種出橡膠,而想盡辦法時,梁文友十分感慨:“我們當年也是把橡膠看得比命還重要,種橡膠雖然非常艱苦,我們卻感到非常光榮。我至今仍為能參與這項事業而自豪。”

和梁文友一樣,不少海南農墾人每天晚上早早守在電視機前,等待著《天涯熱土》的播出,其中包括“墾二代”林旭飛和羅永華。

林旭飛是海南農墾博物館專職高級顧問,在文化戰線上記錄海墾人的奉獻和擔當﹔羅永華是海南農墾八一總場公司董事長,帶領職工苦干實業,謀劃產業轉型發展。他們以不同的形式從父輩身上接過使命,為建設海南這片熱土而奮斗。

“我們不光要在這種橡膠,還要把家安在這,讓我們的后代繼承我們的意志!”當看到《天涯熱土》中,林漢杰對著戰士們喊出這段宣言,號召大伙在海南成家立業,墾植橡膠的場景時,羅永華不禁眼眶泛紅。

“小時候,爸爸給我講的故事在屏幕上‘活’了!”羅永華感慨道:“我的父親當時是一名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的戰士,在面臨駐站海南發展橡膠事業還是回到廣西老家生活的抉擇時,他也是選擇把家安在海南,為祖國的橡膠事業奮斗。”

“父親的決定改變了我們一家人的命運,但不變的是他心中的愛國熱情和奮斗精神。”羅永華始終記得父親的叮囑,在海南農墾改革發展,產業建設中不斷發力,帶動八一總場公司廣大干部職工探索產業轉型,助力海南自貿港建設。

林旭飛更是直接參與了《天涯熱土》的創作工作。作為劇中的顧問之一,他全情投入,力求能夠在劇中展現那個熱火朝天的奮斗年代。“我們堅持在台詞、服裝、道具等方面做到精益求精,希望盡可能還原真實歷史。”他說,有時在拍攝現場遇到相關疑問,攝制組便給他打來電話請教,電話裡若是講不清,便立刻派車將他接到現場,對攝制組進行面對面指導。

“我看電視劇很少會被打動,但看《天涯熱土》時卻忍不住感動。”“墾三代”劉金鳳說,劇中奮斗者們薪火相傳、鞠躬盡瘁的奉獻精神令人鼓舞,“新一代海墾人,我們要汲取精神力量,建設當下的‘天涯熱土’,為海南自貿港建設而不斷奮斗。”

《天涯熱土》總制片人、出品人李喆:

以藝術精品展現奮斗精神

“這是一個偶然的緣分,也是一個必然的選擇。”4月20日以來,36集海南農墾題材電視連續劇《天涯熱土》在中央電視台一套晚上8時播出,連續多日斬獲晚間電視劇收視冠軍,獲得觀眾好評。4月26日,該劇總制片人、出品人李喆接受海南日報記者專訪,暢談促成此劇誕生的故事。

李喆有著多重身份,既是從業20余年,具有資深經驗的電視劇制片人、出品人,又是《天涯熱土》投資方之一——艾沃影業(海南)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可以說,該劇的成功推出,離不開他在大屏幕后的默默奉獻。

談及與《天涯熱土》的淵源,李喆記得是在10年前的一次藝術採風。作為一名影視人,他常年關注著海南影視行業的發展,也常在全省各地採風,尋找合適的故事題材。2010年他在三亞採風時,曾臨時雇用一名司機開車帶路。

在李喆看來,這位膚色黝黑、操著當地口音的司機應該是一名土生土長的三亞人,沒想到在車上閑聊時,司機說出了一段令他感到頗為新奇的往事。

“這名司機告訴我們,他的故鄉在東北,父親是一名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的戰士,當年參加完解放海南島戰役后,選擇安家在原南田農場,為橡膠事業而奮斗。”李喆說,在這位司機的口中,他聽到一段略顯陌生但令人熱血沸騰的往事,職業的敏感讓他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好題材,有很大的挖掘和創作空間,“小人物身后卻有大時代故事,極大的反差性能引起人們的好奇心。”

這次偶然的相遇,讓一顆好奇的種子在李喆心中扎根,促使他在接觸還未成型的《天涯熱土》項目后,便決心投入其中,講好這段奮斗故事。

李喆認為,這是一部能夠全方位展示海南風土人情的作品,還是具有歷史厚重感、故事沖突性強並能反映海南建設風貌的題材獨特的劇集。更重要的是,這是一部能夠展現70年來,海南從解放到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再到建設自貿港的歷史進程,映射出70年來海南人為了“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而不屈奮斗的精神。

在接觸《天涯熱土》項目之初,李喆便被人勸告“這是一件苦差事”,但他始終堅持以匠心打磨作品,用藝術精品展現奮斗精神。“我要把這個故事說好,讓人們了解這些令人肅然起敬的奮斗故事。”

帶著敬意去完成一部作品,要付出多少心力可想而知。在不少人眼中,拍攝和制作《天涯熱土》,是一個千辛萬苦、困難重重的過程。

難在哪?經費緊張、題材時間跨度大、拍攝難度大、拍攝時間緊、任務重等難點都是《天涯熱土》拍攝過程中的“攔路虎”。

“《天涯熱土》講述了一個跨越70年的故事,我們既要考慮觀眾的觀影習慣,也要考慮故事的表達形式。”李喆說,要在有限的篇幅中,講好一個宏大的故事,要求主創人員在情節設置、人物塑造等方面做到精益求精,“最終我們決定以地緣和親緣關系串起三代人,講述他們為這片熱土而拼搏的奮斗故事。”

李喆介紹,為了還原不同年代建設者的精神風貌,主創人員對劇本的每一句台詞、每一個場景刻畫、以及演員造型和表演等細節都嚴格把關。為了真實還原大時代的環境,主創人員多次與當地文化風俗專家討論,盡最大能力還原真實面貌。“在還原歷史的過程中,我們始終注重說出人的故事,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以得到觀眾認同。”李喆說。

據了解,當前在央視一套播出的《天涯熱土》與最初版本相比,精簡了2集左右。李喆透露,刪減的原因一方面是調整播出節奏,另一方面是因為尊重史實而舍棄了一些藝術加工的片段。“直到作品播出后,我們仍然不斷完善作品的表達,特效部門和后期部門已經連軸轉了兩個多月,一天都沒有休息。”他表示。

完成這樣一部電視劇確實幾經波折,但李喆始終抱有信心。因為,海南省委、省政府對《天涯熱土》的拍攝制作給予了大力支持,相關部門和單位以及海南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也積極配合,為劇組解決實際問題。

“說起這段難忘的拍攝經歷,我很感激也很懷念一起合作這部戲的‘戰友’們,正是有這群強有力的隊伍,我們才能‘過關斬將’,完成一部精品劇集。”《天涯熱土》一經播出就頗受各界關注,李喆很是感慨,“拍出這樣一部戲,值了!”

《天涯熱土》總導演王功:

把這片熱土的故事告訴人們

“在儋州宣布殺青那一刻,在場的人都忍不住直流眼淚。淚水裡有心酸,有興奮,更多是濃濃的不舍之情。”時隔近一年時間,海南農墾題材電視連續劇《天涯熱土》總導演王功近日回想起劇集殺青的場景,仍頗有感觸。“這是一群人以匠心制作的劇目,如果不曾全情投入去打磨一個作品,我是體會不到那種心情的。”

作為一名資深導演,王功有多年拍攝重大題材電視連續劇的工作經驗,《執行利劍》《絕密543》《白雲飄飄的年代》等觀眾耳熟能詳、好評如潮的電視劇作品皆出自他手。盡管如此,他仍然認為,《天涯熱土》是其職業生涯中極其特別,別具意義的一部作品。

作為一名有軍旅背景的導演,對於這樣一個從軍墾情緣講起的海南建設故事,王功有著自己獨特的情懷。“我愛海南這片熱土,常來這採風創作。更重要的是,我和劇中故事有著密不可分的緣分。第一代海南農墾人中有不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的戰士,我的舅舅作為四野的一名戰士,曾參加過解放海南島戰役,在戰斗中光榮負傷。”他說,在強烈共鳴之下,他心中油然生出一股使命感——必須把《天涯熱土》這個關於奉獻和奮斗的作品拍好。

對於王功而言,《天涯熱土》特別之處,不僅在於自己對劇中故事的強烈共鳴,還在於打磨作品背后的艱辛。“拍攝這樣一部作品,我們深感使命重大。”他介紹,為了高質量完成《天涯熱土》的創作,主創團隊不僅查閱大量史料,還多次深入基層採風,走訪全島,拜訪學者、企業家、膠工等多個群體,了解海南農墾人和海南建設者們的情懷與熱血等,並將這些以藝術化手段融入作品創作中。

《天涯熱土》講述一個延續70年的建設故事,時間跨度極大,拍攝難度大。對於主創團隊來說,在採風和創作時,他們不僅要注重了解當下的發展風貌,更要抽絲剝繭,尋訪不同時代建設者的情感訴求和精神追求。

“《天涯熱土》的特殊性,首先由它的題材所決定。它以海南橡膠產業的發展歷程為脈絡,講述70年間三代海墾人薪火相傳,不懈奮斗,為海南發展作出貢獻的故事。這樣的題材和表現形式在全國都算罕見。”但更令王功難以忘懷的,是半年多拍攝過程給他留下的感動與震撼,“為了打磨好作品,劇組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令人折服。”

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最大限度地還原不同時代建設者的生活背景、性格特征和精神特質,劇組從拍攝場景、表演形式等多方面發力,讓故事在屏幕上“活”起來。

據了解,配合劇中時代背景,劇組不僅在全省各地採風,尋找最佳的取景地,還煞費苦心地在多地搭建起了極具年代感的拍攝場景。

“我們還給每位演員設定了細致的表演標准,要求他們舉手投足都要展現人物的年代特征和性格特點。”王功說,為了演“活”劇中人物,凌瀟肅、啜妮等演員們下足苦功,不斷研讀劇本,揣摩人物心態,走入人物的精神世界。

為了保証拍攝進度與拍攝質量,《天涯熱土》分為A、B兩組同時拍攝,在我省10余個市縣取景。“我們這組取景的地方多在偏遠郊區,拍攝期間,場務人員和演員常是凌晨四五點就要做好准備工作,天還沒亮就往拍攝場地趕。”

“《天涯熱土》在去年3月到5月拍攝,當時海南的天氣已經非常炎熱了。拍攝戰爭戲份時,演員們身著厚重的軍裝,身上還背著沉重的槍械,還有大量的奔跑戲份,其中辛苦不言而喻。”王功說,“但劇組不僅沒有一個人抱怨,反而以更火熱的激情投入工作中。甚至在現場,我隻要喊上一句‘准備開拍’,大伙都跑著集合。”

最令王功感慨的是,有兩名戲份已經拍攝結束,返回北京的演員,在聽聞一場群戲需要他們出演時,又毅然飛回海南,趕到拍攝地點待命。“其實這兩位演員的戲份並不重,完全可以拒絕返瓊拍攝,但他們願意以最大的誠意來打磨這部作品。”王功說。

“海南是一個影視資源寶庫,不僅有美妙的山光水色,也有諸多感人肺腑的歷史故事。我們希望通過作品,告訴人們,這片熱土發生過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王功認為,主創人員之所以能始終堅持以工匠精神打磨這部藝術精品,是海南建設者的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精神鼓舞著他們不斷前行,也是海南省委省政府、相關市縣和部門乃至廣大群眾的關切和支持,陪伴他們度過了這段艱苦的拍攝歷程。

《天涯熱土》編劇游偉:

打磨作品,弘揚瓊島正能量

“電視劇創作必須有強而有力的精神內核。”近日,隨著電視連續劇《天涯熱土》在中央電視台一套熱播,劇中人物林漢杰、沈丹寧的故事牽動了無數觀眾的心,更讓人們對於那個年代建設者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作為塑造這兩個角色的編劇之一,游偉近日在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電視劇的創作不僅要注重故事性與可看性,更要注重其中的思想性,“編劇必須以工匠精神打磨作品,在突出觀賞性之余,給觀眾留下思考的韻味。”

對於他而言,《天涯熱土》是一部特別的電視劇,極具挑戰性,因為劇中的故事跨越70年,涉及生活背景和世界觀完全不同的三代人,十分考驗編劇的能力。

游偉介紹,自接手《天涯熱土》的創作以來,他不僅查閱大量史料,閱讀了不少有關割膠、制膠的專業文獻和論文,還曾多次從北京往返海南,陸續居住在海南半年有余,走訪海南農墾各農場公司,聆聽一線故事,以期在創作中繪制波瀾壯闊的橡膠事業建設圖景。

大量史料和細致採風,為劇本創作和藝術效果呈現增添了諸多感人情節。比如,在劇中由啜妮飾演的沈丹寧遠走馬來西亞運回橡膠苗的情節,便是根據海外華僑冒死將橡膠種子運回國內的史實而改編﹔劇中將一生奉獻給橡膠事業的徐教授,便是以中國杰出橡膠育種專家徐廣澤為原型創作的。

“正因為這些故事真實發生過,才能更有感染力。”游偉介紹,將真實史實經過藝術化改編呈現在劇本之中,豐富了故事情節,也讓人們感受到先輩的一片赤子之心。

“在創作過程中,主創團隊中始終有一個共識,不管花費多少工夫,都必須把這個故事的精神內核表達出來,那就是建設者們對國家的大愛。”游偉說,主創團隊始終堅持以工匠精神打磨作品,力求讓劇目呈現最佳藝術效果,僅劇本便已經過數次修改,才最終定稿。

“有時候為了追求最佳的表現效果,主創人員在拍攝過程中,也會相互溝通,進一步完善劇本。”游偉記得,在一場戲中,由演員毛林林飾演的角色林思遠與父親產生了矛盾。在爭論中,父親引用希臘神話中泰坦的故事來勸慰林思遠要腳踏實地,靜下心來奮斗。“在拍攝過程中,演員們反映,台詞有些拖沓和‘迂腐’,和拍攝節奏有些脫節,不符合觀眾的觀影習慣。於是我們在現場重新溝通構思,讓台詞更加接地氣。”游偉說。

每一個細節都追求完美,每一個人物都“有血有肉”。游偉說,主創人員希望,經過精心打磨的《天涯熱土》,可以成為一部藝術精品,弘揚瓊島正能量。(鄧鈺)

(責編:劉楊、席秀琴)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