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少數派”到“天使男團” 他們用專業表達對生命的敬畏

記成長中的三亞中心醫院男護士團隊

2020年05月11日18:02  來源:人民網-海南頻道
 

說起護士這個職業,人們往往會把它和笑容甜美、話語溫柔的女性形象聯系在一起。然而,如今在許多醫院,越來越多男護士的身影活躍在臨床救治和護理一線,成為護理工作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在三亞中心醫院(海南省第三人民醫院)753名護士中,有17名男護士,他們分布在急診科、發熱門診、麻醉手術科、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燒傷整形科、腫瘤治療中心等不同崗位,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南丁格爾誓言,守護著百姓健康。在“5·12”國際護士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這群“天使男團”,感受他們在日常工作中的快樂與煩惱,聆聽他們對生命的感悟和敬畏。

為了支援抗“疫”前線 他和愛人推遲婚期

初次見到黃生弟,他走起路來步伐很快,甚至帶著一點一點兒小跑。他說,這是在急診科工作養成的職業習慣。之所以會選擇護理行業,黃生弟坦言:“當時想著學護理容易找工作,於是就和幾個朋友一起約好選擇了護理專業,起初家人都很反對,現在時間久了也逐漸理解和支持我的選擇。”

“急診科護士分為治療班和出診班,治療班的護士要執行醫囑,配合醫生為患者進行治療,忙的時候一天可能要救治幾十名患者﹔出診班則要跟隨120急救車去搶救患者。”雖然已經在急診科工作了4年,但回憶起第一次出診,黃生弟依舊記得當時的緊張心情。“當時急診科接到求救電話,有一名30歲左右的男性患者突發腦溢血。”黃生弟說,到達現場后,我和醫生一起為患者進行了相關檢查和緊急治療,並把患者從樓上抬到救護車送往醫院。“當時看到患者年紀輕輕就腦出血,我很緊張也很難過,所幸的是后來經過救治,患者康復出院,我的操作也得到了醫生的認可。”有了這一次出診的經驗,黃生弟工作起來也慢慢游刃有余。

在急診科,常常要面對生離死別和血腥場景,有時候還要面對無端的指責和謾罵,這就要求護士具備較強的心理素質和果斷的處置能力。在這些方面,男護士更有優勢。“有一天,來了一名因喝醉而摔倒的患者,我在為他輸液時,他一直質問我、罵我,說的話非常難聽,還威脅我,當時我也很害怕,但還是堅持為他治療。”黃生弟說,剛開始工作的時候,遇到這種情況自己也很生氣,但現在已經習慣了。在急診科工作雖然很辛苦,但每次接診患者,他都會把患者當成自己的親人來看待。

和黃生弟一樣,他的愛人江莉也是一名急診科護士。“我與愛人本來計劃今年2月舉行婚禮。當得知醫院要組建援鄂醫療隊奔赴抗“疫”前線后,我倆都心照不宣地報名,雖然婚禮的計劃要延期,但我們也顧不了這麼多了,疫情當前,我們都是醫護人員,治病救人才是我們的初心,婚禮晚點辦也沒關系。”黃生弟說,沒有入選援鄂醫療隊成了兩個人的遺憾。當看到院黨委發出支援醫院隔離區前線的號召后,他倆又再一次相約報名,這一次,他們終於如願以償。2月6日,當江莉從一線換下進入醫學觀察階段,黃生弟接過接力棒,進入隔離區工作。

看到患者平安地離開手術室成了他最幸福的事情

核對患者信息、配合上麻醉、為手術醫生對燈、擺放患者體位、清點手術器械、術中觀察患者……這是王玉玨日常的工作。作為目前醫院工作資歷最年長的男護士,手術室護士王玉玨不僅反應敏捷、體能充沛、抗壓力強,而且膽大心細。“在手術室工作,不僅要熟悉手術流程,還要隨時關注醫生的需求和患者的情況,必須要做到眼疾手快,遇到高難度、耗時長的大手術,對精力和體力都是不小的挑戰。”王玉玨說,醫院有11個手術間,每日都要進行幾十台手術,自己平均一天要跟3至4台,多的時候要跟5至6台,一天站下來十多個小時,長時間的站立是手術室護士的基本功。”

不論是洗澡還是睡覺,王玉玨都把手機放在身,隻要一個電話,他便隨時趕去醫院。去年生日,本來和家人約好一起吃飯慶祝的他,在飯桌上突然接到了科室打來的電話。“當時我來不及和家人告別,就馬上趕去醫院。”僅僅十分鐘,王玉玨就趕到手術室,並以最快的速度做好術前准備,配合醫生開展手術。直到晚上十點,他才結束工作回到家中。雖然手術室任務繁重,加班加點成了家常便飯。但因為對護理事業的熱愛,王玉玨毫無怨言。他說,每次看到患者平安地離開手術室,就是他最幸福的事情。

在他護理的眾多患者當中,有一位來自北方的老人令他印象深刻。“當時是一台胸腔鏡肺葉切除手術,患者第一次進行手術,很緊張。我在術前訪視時告知他術前注意事項,陪他聊天,還把我們手術室的照片給他看,告訴他我們做了很多這樣的手術,技術已經很成熟,讓他緊張的心情慢慢平復下來。”王玉玨說,后來,患者康復出院后,還給他們送來了一面錦旗。那一刻他很開心,覺得自己的付出都很值得。

當疫情來臨 工作不滿一年的他寫下請戰書

“目前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嚴重,形勢嚴峻,我院承擔了大量疫情救治工作,我作為一名黨員,必須起到模范帶頭作用,盡到一個醫務工作者應有的職責……”劉禹是三亞中心醫院剛入職的一名男護士,今年22周歲的他,去年7月才剛剛參加工作,面對突然到來的這場疫情,他和另外2名剛入職的同事一起寫下請戰書。他說,面對肆虐的疫情,雖然也會感到害怕,但既然選擇了護理行業,與治病救人相比,個人的膽怯是微不足道的。雖然沒有“秒殺”到援鄂醫療隊的名額,但劉禹每天都關注著疫情發展的信息,他說:“隻要國家有需要,我隨時准備著。”

在人們的傳統的觀念中,護士似乎是女性的“專利”。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劉禹有時也會遭遇“尷尬時刻”。“有時為患者打針,她們會認為男護士打針更痛,要求更換女護士。”每當這個時候,劉禹都會用自己的耐心和嫻熟的技術說服患者忘掉性別差異。他說,治病救人才是最重要的,護士在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時不分男女。談到男護士這個特殊群體,劉禹說:“護士是一個很偉大的職業,但人們對男護士的社會地位和認可度還有待提高。相信未來在急診、重症、手術等崗位男護士比例會逐步提高。”

每次看到患者遭受病痛的折磨他都會很難過

宋雲志是目前三亞中心醫院發熱門診的護理團隊中唯一的男護士。他每日要負責接待患者、分診、登記患者信息、詢問患者來往史、處理醫囑、幫助患者採血、為患者進行指導。盡管每日要穿著厚重的防護服,戴著護目鏡和N95口罩來回奔波,但宋雲志覺得這不是最累的。“最累的是有時與患者溝通時產生的障礙。”宋雲志說,由於全身上下裹得密不透風,加之自己是北方人,有時在與本地患者交流時難免會遇到聽不懂的方言,為了不影響工作,這時他隻能請同事幫忙。

在進入發熱門診工作之前,宋雲志先后在普外科、腫瘤治療中心等科室進行輪科。雖然在醫院工作見慣了世間百態和人情冷暖,但每次看到患者遭受病痛的折磨,他都會很難過,甚至內疚。“每次看到患者因患病而情緒失控,我都會多陪他們說說話,多關心他們,給他們更多的信心。也許自己做得更多一些,更好一些,就可以幫助患者減少痛苦。”從普外科到腫瘤中心,再到發熱門診,在宋雲志看來,工作性質並無不同。他說,隻不過是換了一身衣服,換了一個環境,繼續為患者服務。”

隨著對工作的逐漸熟悉,護理工作所帶來的獲得感和成就感讓宋雲志對護士這個職業有了新的認識。“在普外科輪科時,有一名17歲患者因腸梗阻收治入院,我作為管床護士,每日除了對他進行悉心的護理,一有時間還會陪他聊天,安撫他的緊張情緒,減少他對治療的恐懼感。后來,當患者痊愈出院時特地去和我道謝,當時我挺感動的,也很開心。”宋雲志說,每到想到這樣的瞬間,他就會覺得護理工作充滿了意義。

黃生弟、王玉玨、劉禹、宋雲志只是三亞中心醫院17名男護士的縮影,隨著醫院的男護士團隊的不斷壯大,從不為人知的“少數派”到如今成長為讓臨床青睞有加的“天使男團”,他們無論性別,不分年齡段,在一次次的驚心動魄和沖鋒陷陣中用精湛的護理技術、無微不至的溫暖關懷和高度負責的敬業之心表達對生命的敬畏,守護著百姓的健康。(三亞中心醫院宣傳科)

(責編:潘惠文、席秀琴)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