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英語持續“輸入”才能流暢“輸出”

尤夢瑜

2020年06月08日09:22  來源:海南日報
 
原標題:持續“輸入”才能流暢“輸出”

  李慕(前排右五)與參加英語角的朋友在一起。

  學英語熱潮也催生了更多英語欄目。圖為南海網國際傳播中心在錄制《老外在海南》系列節目。

  尹芳莉(前排左五)和幾位朋友組織的英語角活動。 (本版照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從傳統的線下英語課到如今人氣十足的線上英語課,生活中,成年人可以選擇的英語學習方式越來越多,但無論是哪一種學習方式,主動、堅持以及正確的學習方法都是核心要義。

  在媒體工作的陳木蘭從2016年開始為自己購買了線上英語課程。作為記者,她的工作時間不固定,線上英語課程對她而言最方便之處莫過於選課時間由學生一方來決定。

  “線上課程還有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就是節約了交通時間以及不受地點的限定。無論你身處何地,隻要有網絡,到了預約時間即可上課,手機、電腦、平板電腦都可以作為學習工具。”陳木蘭說。

  但在學習中,陳木蘭也發現了一些弊端:許多外教只是會說英語,對當下的社會熱點缺乏了解,再加上課程時間短,因此很難與學生進行深入交流。此外,由於外教課程安排緊湊,基本不會為學生專門備課,所以,有一定基礎的學習者很難通過這種方式持續進步。

  黃丹經營著自己的瑜伽健身館,是一位英語學習愛好者。為了充分利用業余時間,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她參加了海口的一個英語角活動。

  “最大的收獲就是提升了自信心,活動裡大家需要當眾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這讓我口語的表達能力提高了很多。與此同時,因為要交流,我們就不得不去深入思考英語角為大家設置的話題,這些話題涉及各個行業領域,對我也很有啟發。”黃丹說,除了定期參加英語角,工作間隙她也會多看TED英文演講等視頻,有時她還會把演講的文稿打印出來,研究生詞並且模仿跟讀。

  無論是英語角抑或是看視頻、刷劇,英語學習者都應為自己保証高頻率、高質量的“輸入”。唯有保持持續性的“輸入”,才能讓自己有良好的“輸出”。

  在海南國企工作的鄒穎是一位澳大利亞海歸,多年的海外學習生活經歷讓她的英語水平已高出平均水平不少,但她為了自己的口語提升,依然請外教做一對一口語練習。

  “回國之后,沒有了語言環境,英語退步很快,特別是口語。而從我目前的工作內容來看,口語恰恰是最急需的。很多人都說:‘你完全可以去找老外一起玩啊,何必自己花錢上課’,但一來是我不大喜歡鬧哄哄的社交,二來是這種場合聊的東西都很淺,很多時候就是在重復交流,達不到針對性的訓練。”鄒穎的私教英語課儼然是針對高階學生,她有更加明確的目標:“我在國外寫論文時,自己覺得的語法沒有問題,但教授依然有些讀不懂,原因就是大家的思維不一樣。每一種語言都有著它的邏輯,這種邏輯很大程度上根植於文化傳統。我希望自己不僅是speak in English(用英語說),更是think in English(用英語想)。”

  “凡學英語,必學整句,不覺中將其句法音調整個吸入。”“每日選二三句,回環熟通,此數句讀音必正,出口必熟。如此半年,操英語能力必大進。”英語培訓機構負責人李慕總向學生提及著名翻譯家林語堂的這兩段話。

  從在職人士的英語學習中,李慕發現了一個學習誤區,就是脫離交流、脫離文化來背單詞,一味地追求單詞量的提升。“單詞不能脫離語言,語言不能脫離文化。”李慕說,語法也是如此。應試教育下,大家對每種時態、語法都熟稔於心,但在實際應用上卻是一知半解。

  “就像我們從小學語文一樣,我們要多看作品、多背課文,如此才能掌握詞語和語法的使用場景。”李慕在大學時就學習英語專業,將日語作為第二外語,后因在德國生活又學習德語,眼下因在三亞,又開始學習俄語。有著豐富語言學習經驗的他說:“多交流是語言學習的法寶,一定要在交流中去背單詞。”

  海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陳明輝也為職場人士的學習給出了建議:“學習英語必須做到耳、目、口、手並用。耳聞、目見、口讀、手抄,缺一不可。職場人士可以利用通勤路上的碎片時間,聽聽英語新聞。美音練習可以聽VOA、NPR等,英音可選BBC等。”陳明輝也推薦大家看英美劇或電影,練習口語與聽力。看到經典句子,可以練習背誦,直至口音純熟。

(責編:李浩蓉、席秀琴)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