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鳳儀
(1896–1931)
嚴鳳儀,原名嚴鑾海,海南樂會縣(今瓊海市)人。出身於農民家庭,少年時代在水口國民學校讀書,因經濟困難中途輟學,隨同族兄弟赴南洋謀生。1921年,嚴鳳儀受五四運動新思想的影響,參加華僑夜校學習,接觸孫中山的國民革命理論,激發自己的愛國熱情,立志投身國民革命。1922年,嚴鳳儀從南洋返瓊,同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以優異成績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開始其軍事生涯。1924年,嚴鳳儀在雲南陸軍講武堂畢業,正值黃埔軍校發布招考,他報名應試,被錄取擔任軍校教練部及學生部第四隊副隊長。嚴鳳儀運用在雲南講武堂學到的軍事知識,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傳授和訓練,深受黃埔軍校黨代表廖仲愷的器重。7月,當選為黃埔軍校國民黨特別區黨部第一屆執監委員會執行委員,10月,擔任軍校教導第一團第二營營長。1925年2月,嚴鳳儀率部參加廣東革命政府東征,擔負右翼作戰任務,挺進東江,連戰皆捷,取得第一次東征的勝利。6月初,滇系軍閥楊希閔和桂系軍閥劉震寰舉行叛亂,佔領廣州,嚴鳳儀率部隨東征軍回師廣州,平定了楊劉叛亂。同時積極投入反帝斗爭,支援香港和廣州沙面工人舉行的反帝政治大罷工運動。8月,嚴鳳儀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五團黨代表,率部參加第二次東征,對統一廣東、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作出重大貢獻。1926年3月20日,蔣介石制造“中山艦事件”,逮捕共產黨員,嚴鳳儀被迫離開黃埔軍校。1927年被黨組織派往武漢,擔任武漢警衛團團長,8月1日,率部參加南昌起義,后隨起義部隊抵達廣東,作戰失利后輾轉到香港找到中共廣東省委,繼續開展革命活動。
1928年3月中旬,國民黨廣東省當局派其第十一軍蔡廷鍇第十師及譚啟秀獨立團對瓊崖革命根據地和紅軍進行“圍剿”。為了加強對反“圍剿”斗爭的領導,5月,嚴鳳儀、符亮等受中共廣東省委派遣回到瓊崖,協助王文明領導中共瓊崖軍事委員會工作,嚴鳳儀被任命為瓊崖紅軍中路總指揮。由於敵強我弱,紅軍反“圍剿”戰斗失利,革命形勢不斷惡化,瓊崖革命處於低潮,嚴鳳儀率剩余部隊撤到樂會縣第四區中平仔一帶,分散隱蔽斗爭。同年秋,嚴鳳儀遠赴南洋檳榔嶼(今馬來西亞檳城),和其他革命同志一起創辦“愛民學校”,擔任教員,進行革命宣傳,動員僑胞支援革命,后遭到英國殖民當局的通緝。1930年初,嚴鳳儀潛到暹邏(今泰國),又遭當地政府通緝,隻能再度潛回香港尋找廣東省委機關。5月,被派到東江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參謀長。1931年5月,嚴鳳儀在香港不幸被捕,隨后被送回廣州,5月28日被敵人殺害,時年35歲。
文章來源:中共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辦公室)
文字整理:魏宗福 程小斌
往期回顧:
本欄目由中共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和人民日報社海南分社、人民網海南頻道聯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