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士
(1895–1931)
黃振士,原名黃福生,黎族,海南陵水縣人。祖父黃宗貴是黎族峒長。黃振士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8歲時進入陵水縣同仁學堂讀書。1915年,廣東國民政府頒發公文,要求每縣選送3名少數民族學童免費進入省級師范讀書。黃振士被選中,於1916年秋到瓊崖當時的最高學府瓊崖中學(今瓊台師范學院)讀書。1919年秋,黃振士以優異成績考入國立廣東高等師范學校就讀,后轉到國立廣東大學(今中山大學)文學院深造。他與徐成章、楊善集、洪劍雄、周士第等人組織瓊崖少年同志會,出版會刊《新瓊崖評論》,並任第四期校對主任。1924年春,經洪劍雄介紹,黃振士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黎族第一批具有共產主義覺悟的革命知識分子,同時受黨組織指派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1926年1月,受中共廣東區委派遣,黃振士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二師返瓊。隨后被派回陵水縣任中國國民黨陵水縣執行委員會主任,后任黨部書記長。2月,他與陳貴清等人創建陵水縣第一個中共黨小組,任小組長。在陵水縣中共黨小組領導下,陵水縣的工會、農會、婦會、青年團等群眾組織先后成立。同年9月,陵水縣農民訓練所成立,黃振士任政治教員。
1927年瓊崖四二二事變后,黃振士率領陵水縣黨組織機關和農訓所學員120多人撤離縣城到西區坡村建立革命根據地,創建陵水縣農民自衛軍,開展武裝斗爭。6月10日,他參加在樂會縣第四區寶墩村召開的中共瓊崖地委緊急會議,匯報陵水縣革命形勢和農軍建立情況。7月初,中共陵水縣黨員代表大會在坡村召開,宣布成立中共陵水縣委,他當選為縣委書記。7月18日,他與何毅、歐赤、王昭夷、陳貴清等率領瓊崖討逆革命軍第八路軍攻佔陵水縣城。7月21日,成立瓊崖第一個紅色政權——陵水縣人民政府,任中共陵水縣肅反委員會主任及縣人民政府委員。后因敵反扑,縣人民政府機關撤到農村堅持斗爭。11月25 日,黃振士等率領瓊崖討逆革命軍第八軍和群眾2000多人第二次攻佔陵水縣城,恢復陵水縣農民協會,他任主席。縣農民協會頒布《土地革命條例》,號召全縣人民團結起來,開展土地革命。12月初,中共陵水縣委改選,許邦鴻任縣委書記,黃振士任縣委委員兼組織部長。12月16日,陵水縣蘇維埃政府成立,他任縣蘇維埃政府委員。1928年2 月,黃振士參加中共瓊崖第二次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共瓊崖特委委員。此時,國民黨軍蔡廷鍇部派兵進攻陵水縣革命根據地。6月21 日,他與西路農軍總指揮黃家連指揮東光保衛戰,因敵眾我寡,農軍損失嚴重,率領余下的農軍戰士突圍到吊羅山宿風嶺黑石洞一帶堅持斗爭。年底,他到樂會縣第四區尋找中共瓊崖特委。
1929年春,黃振士以中共瓊崖特委特派員的身份返回陵崖地區指導工作。在他的努力下,陵水縣西北區的黎族峒主和團董陸續帶兵加入農軍。4月初,陵水縣農民自衛軍重新恢復,全縣成立東、西、中、北4個農軍指揮部,李紹英、王傳仁、鄭家銘、黎世勇等4名黎族首領分別擔任總指揮。8月中旬,黃振士在陵水縣麻竹頭嶺主持召開中共陵水縣委擴大會議,重新恢復中共陵水縣委、陵水縣蘇維埃政府。1930年3月,他調任中共瓊崖特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4月,出席中共瓊崖第四次代表大會,當選為瓊崖特委委員。同年秋,他率員潛入陵城開展兵運工作,通過駐陵城的國民黨軍陸戰連排長陳平(中共黨員)策動一個連起義,改編為瓊崖工農紅軍獨立師第三團第三營,他任黨代表,並親自率領該營第三次攻打陵水縣城、攻打藤橋國民黨軍據點。8月30日,奉命與陳平一起帶領第三營撤回中共瓊崖特委駐地。1931年夏,黃振士在樂會縣大路鄉開展工作時,因瓊崖黨組織內部開展“肅反”運動被錯誤殺害,時年36歲。解放后,被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文章來源:中共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辦公室)
文字整理:魏宗福 程小斌
往期回顧:
本欄目由中共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和人民日報社海南分社、人民網海南頻道聯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