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柱自駕國內首台70Mpa氫燃料電池MPV參加海南兩會

2020年01月16日15:43  
 

“海馬已經造出氫燃料電池汽車了!”1月15日,一年一度的海南省兩會開幕。海南省政協常委、海馬集團董事長景柱自駕一台挂著“試驗”牌照的海馬7X參加兩會,十分“吸睛”。據了解,這是海馬新研發試制的氫燃料電池汽車,也是國內首台上路行駛的70Mpa氫燃料電池MPV。

景柱駕駛國內首台70Mpa氫燃料電池MPV參加海南省兩會

這台車搭載120Kw高功率燃料電池和70Mpa高壓氫氣瓶,裝載7.25Kg氫氣,能實現800公裡以上續航裡程。

“我已經可以開著這台車上下班了。”景柱向身邊圍觀的領導和政協委員們介紹,將來配套成熟了,加一次氫僅需3-5分鐘,環海南島一圈綽綽有余。

自2019年5月15日景柱當選海馬汽車董事長以來,這位“汽車老兵”掌舵海馬汽車重回大眾視線。他隱身幕后多年打造的“三板斧”,也逐漸亮相。

海南首台氫燃料電池汽車亮相海南省兩會

在現場看到的這輛氫燃料電池汽車外觀上與普通的汽車並沒有什麼區別。但它“不喝油不充電”,以氫氣為能源,經氫氧化學反應生成水,產生電能驅動汽車,真正實現零排放。

海馬氫燃料電池汽車

“它的儲氫罐在哪裡呢?”

“三個儲氫罐都藏在車子的底盤中,從外表上看不出來,對車內空間也幾乎沒有影響。”景柱指著汽車底盤,道出了其中玄機。

看到不少人擔心這三個儲氫罐的安全性,景柱介紹,隨著儲氫罐技術持續進步,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安全性已經遠高於大眾想象。以這台車為例,高壓氫氣瓶的碳纖維罐壁可承受內部70Mpa高壓。“國外做過實驗,用大口徑來福槍近距離射擊高壓氫氣瓶都沒事。”景柱說,車輛正常行駛,即使重型卡車的撞擊,也不會影響這些高壓氫氣瓶的安全性。

 

黑河零下35℃高寒標定路試

“當下汽車會分化為智能的電動汽車、高冷的氫能汽車、中庸的混動汽車。”景柱介紹,所謂高冷的氫能汽車,就是氫的制作和儲運是-253℃的液態氫,通過數次減壓為70Mpa高壓氣態氫,為汽車提供燃料。氫燃料電池汽車以其“高安全、零排放、長續航和加注快”等優點,能很好兼顧環保和便利性,被認為是未來新能源汽車的終極方向之一,市場廣闊。而70Mpa氫燃料電池汽車技術,能催生煤制液態氫產業,以及液態氫的儲運、加注和高壓罐產業,從而帶動國家能源革命和高新技術轉型。

目前,國內僅有少數幾家企業制作了用於車展的氫燃料電池樣車,海馬是第一家上路試驗的。

海馬研發氫燃料電池汽車 布局“真正的未來”

2019年,總理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氫能產業以來,氫能源戰略地位得到持續提升。作為氫能極其重要的應用場景,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政策也在分階段推進中。美國麥肯錫預計,到2050年,氫燃料電池汽車佔總體汽車保有量的比例將達到20%。

海南省高度重視氫能產業發展,2019年3月發布的《海南省清潔能源汽車發展規劃》提出,“部署燃料電池汽車綜合應用生態建設。超前部署省內燃料電池汽車發展,面向氫能的全生命周期應用,引導建設商業化運營綜合示范區,推動省內氫能產業發展。”

景柱從2015年就開始在湖南大學研究氫燃料電池汽車,跟蹤最新產業方向,並投入巨資先后開發了兩代氫燃料電池樣車。海馬基金投資的氫能反應電堆採用金屬雙極板,功率覆蓋30-120Kw,升功率3Kw以上,壽命可達12000小時。以海馬全新“7X”平台為基礎開發出氫燃料電池整車第二代樣車,可乘坐7人,裝載3個容量為60升的70Mpa氫氣罐,百公裡氫耗低於1Kg,0到100Km/h加速時間在10秒以內,各項指標均已達到業內先進水平。

景柱介紹,把三個氫罐加滿的話,續航裡程能達800公裡。同時,海馬這款氫燃料電池汽車批量生產后,用戶購置成本和使用成本會大大低於同裡程的純電動汽車。如果在海南島東西南北中各建設一個加氫站,全島長途用戶基本上消除“續航裡程焦慮症”。而且加注氫氣十分迅速,和燃油車加油的時間差不多。

海南先有了氫燃料電池汽車,目前加氫怎麼解決?

兩會間隙,景柱向記者介紹海馬氫燃料電池汽車

據景柱介紹,因為批量小,除了制造成本高,目前最大的問題還是配套設施不完善。據了解,海南還沒有正式投入使用的加氫站,這台試驗車加一次氫要“跨越山河大海”,先用貨櫃車拉到離海南最近的廣東雲浮加氫站,加滿氫后再拉回海南,前后耗時2天以上,單次費用在3萬元以上。如此高的創新成本,可見景柱創新決心巨大。

“下一步,海馬考慮自己籌建一個小型科研加氫站。”景柱表示,海馬汽車正以實際行動,打破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的堅冰,“布局真正的未來”,推動海南省氫能產業高水平發展,為海南的“清潔能源島”建設作出應有貢獻。

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 告別“裡程焦慮”

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也是景柱打造的“三板斧”之一。當前,純電動汽車(BEV)難擺脫三大焦慮,一是裡程焦慮,二是充電焦慮,三是電池衰減焦慮。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PHEV),優先用電,被動用油,有效解決了純電動汽車的各種“焦慮”。

海馬首款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是海馬汽車與奧地利AVL公司合作,對標奧迪聯合開發的車型,有兩大特點。一是純電行駛裡程達80km,日常在市內行車以用電為主,相當於純電動汽車。二是長途行駛時可自動識別駕駛員意圖和路況,自動切換用油或用電的工作模式,或者以用油為主、用電助推爬坡,使發動機始終工作在高效率區。同時,通過制動能量回收和怠速發電等給電池充電,保証以最少用油又最多回收電能的模式行駛。就綜合節油指標而言,相比傳統燃油汽車,在不充電的情況下可節油30%左右,在充電情況下可節油80%左右。如果每天充電一次,基本保証以純電動模式在市內上下班使用。即使在不充電的情況下,一箱油(40升)可以跑800公裡,相當於環海南島跑一圈多。

海馬汽車早在2016年即確定開展混動項目。當時,國內200多家新造車勢力一擁而上,純電動汽車開始“大干快上”的“大躍進”,海馬汽車的這個插電式混合動力項目在當時顯得“不合時宜”。“除了外部的巨大質疑聲音,海馬內部的反對意見也很大,項目反復搖擺了好幾次。”海馬汽車動力研究院院長張會文回憶,但在景柱的強力堅持下,抽調精干力量組成項目組,海馬首個代號為YP112的插電式混動項目才得以立項。該車將於2020年投放市場。

可變電動平台 “像搭積木一樣造汽車”

除了氫燃料電池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海馬汽車還圍繞可變平台電動汽車持續研發創新。

海馬可變電動平台

受中國工程院鐘志華院士“可變車身”理論的啟發,2015年,景柱在湖南大學首提出了“可變平台”理論,開始系統研究全球首款基於量產的可變平台電動汽車。可變平台指的是基於汽車平台研發基礎上,採用更短周期、更少投資的方式實現汽車的軸距、輪距靈活可變調,整車快速改型,可實現像“搭積木”一樣研發電動汽車,拓展車型可覆蓋小型車到中型車。

從2016年開始,景柱親任項目經理,聘請韓旭(現河北工業大學校長)為首席科學家、譙萬成為首席工程師,先后調整了4批研發團隊攻堅克難,用了3年時間,開發出了全球首創的“可變電動平台”。其採用“鋁合金骨架+復合材料”輕量化核心技術,理念和當前電動汽車的發展趨勢高度吻合,完全符合電動車小批量多品種的市場需求。

景柱與鐘志華院士進行對標研究

這一平台具有“三創三高”的特點,創新可變平台架構、創新快速迭代開發體系、創新輕量化車身﹔研發高度集成化的電驅系統、高能量密度的電池系統、高精准的整車控制系統,並最終實現整車電耗優,百公裡電耗僅10kWh。

據悉,海馬汽車可變電動平台及基於該平台開發的第三代電動車已獲得外觀專利13項、實用新型專利10項、發明專利5項。目前,可變電動平台首款車型已經完成樣車調試,是基於可變電動平台打造的A0+級跨界車型。該車可以同時實現充電與換電兩種技術,在快速系列化的同時實現輕量化,從而做到同等電量長續航,續航裡程可以達到300-700Km。

埋頭創新 打造高新技術“護城河”

1997年到2004年,景柱曾帶領海馬汽車,一手打造了“福美來”“普力馬”等重磅產品,在中國汽車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之后他被迫“下課”,轉崗為湖南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全職教授。

2019年5月15日,景柱重新當選海馬汽車董事長。他決心重返一線,再造海馬,帶領員工第四次創業。

“企業的唯一出路是創新。”在景柱眼中,創新是企業的常態,也是永遠的命題。任何企業的最終出路都是創新,解決困難的唯一路徑也是創新。

過去一年,海馬汽車積極主動變革創新,不惜變賣“房產”,也要確保技術創新。在氫燃料電池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可變平台電動汽車等新的技術方向“深耕深研”。2019年,海馬8S的發動機獲評“中國心”2019年度十佳發動機,海馬汽車技術中心獲得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認定。

“對海馬汽車來說,未來三十年的生命在於企業核心競爭力。”景柱說,隻有埋頭創新,打造高新技術“護城河”,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圖/文 鄭立)

(責編:實習生、蔣成柳)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