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肿瘤医院切口疝微创修补术让八旬患者解除痛苦

2020年07月22日18:07  来源:人民网-海南频道
 

海南省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赵曦(左三)及医护团队看望患者

站立时腹鼓如孕妇,躺下后肿物才消失,今年82岁的秦奶奶受巨大腹壁切口疝困扰,导致生活不便,食欲消减。今年7月,海南省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专家团队行腹腔镜下微创手术,仅在秦奶奶肚子上打了三个“操作孔”并置入疝修补片,手术成功实施,让老人家免受二次开腹补疝的痛苦。

什么是切口疝?

海南省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赵曦介绍,疝,是指组织或器官离开原来的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空隙进入另一部位。而切口疝,通常是指腹部手术后,腹壁起主要支持作用的肌腱膜层愈合不良,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壁切口突出而形成的隆起,是腹部外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

“患者年龄偏大、术后腹部愈合不良、切口感染、用力咳嗽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腹壁切口疝的形成。”赵曦介绍,患者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站立或用力时疝会突出或明显,平卧时缩小或消失,常伴有腹部隐痛、牵拉下坠等不适感,部分病人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焦虑等症状。

切口疝无法自愈且复发率高

一年半前,家住海口的秦奶奶因确诊腹股沟斜疝曾在省内其他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因错过最佳治疗机会,当时已发生嵌顿,即突出的疝被卡住,无法自行回到原来的位置,导致肠坏死,最终只能进行部分肠管切除。术后,秦奶奶的肚子上便留下了一道长约15厘米的刀口。

最近两周,秦奶奶时常感觉肚子疼,食欲消退,浑身乏力,家属观察发现老人的肚皮跟常人不同,咳嗽时会有一大块肿物突出,按压后又可以回缩。为了安全起见,家属第一时间带着老人来到省肿瘤医院寻求治疗。

经综合检查后,秦奶奶被确诊为巨大腹壁切口疝,疝突出的直径长达22厘米。该院结直肠外科医生谢彝忠介绍,较大的切口疝如长时间没有得到治疗,疝囊会逐渐变大,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腹壁薄弱,严重的咳嗽都有可能加重切口疝的病情,危及患者生命。

此外,腹部切口疝无法自愈,均需进行手术治疗。由于患者是二次手术,腹壁薄弱,若实施传统的疝修补术,不但再次手术难度高,术后还有着较高的复发率,不合理的修补方法,极有可能使病人走进“破了补,补了破”的不良循环。

腹腔镜下微创手术开启切口疝治疗窗口

赵曦主任介绍,除传统手术修补外,近年来开展的腹腔镜下疝修补术正逐渐成为治疗切口疝的理想选择。该术式通常仅在患者腹部分别开出5毫米、10毫米、12毫米大小的三个“操作孔”,再将适当大小的防粘连补片置入并固定于腹壁内,加强腹壁强度,阻止腹腔内容物疝出。该术式无需开大刀口,创伤小,恢复快,大大降低复发率,且在术中能准确发现隐匿疝,避免患者多次手术的痛苦。

针对秦奶奶的病情,若行传统疝修补手术,则至少需要在其腹部再开一个长约18厘米的刀口,考虑到秦奶奶年事已高,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后,赵曦团队决定采用腹腔镜技术为其施行手术。

微创手术开启了切口疝治疗的窗口,但对操作者的要求极高。秦奶奶既往有开放性腹部手术史,腹腔存在严重粘连,术中,凭借娴熟的腹腔镜操作技能,赵曦小心地将粘连组织松解后,再把防粘连补片置入铺开,完全封闭住疝环并钉牢。手术进行顺利,术后三天,秦奶奶平安出院。

据悉,自2018年起海南省肿瘤医院开展切口疝微创手术治疗以来,已成功实施腹腔镜下切口疝、腹股沟疝、造口旁疝、食管裂孔疝等各类疝修补术。该科室利用微创疝修补的技术优势,不仅满足了切口疝患者“不愿意二次大开刀手术”的微创临床需求,还大大缩短了术后患者身体恢复时间,让越来越多的疝病患者获益。(文/庄晓珊 谢彝忠 图/李弘毅)

(责编:陈海燕、席秀琴)

72小时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