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林演繹鼻簫技藝
人民網五指山6月12日電(樊歡迪)6月4日,五指山市“我為加快海南自貿港建設作貢獻”巡回演出活動圓滿結束,作為演出藝術團的團長,從編排節目到演出,黃海林總要做到最好。“為期十天的演出活動走進了五指山市的十個鄉鎮,看到他們的歡聲笑語,自己心裡也高興。”
黃海林,一位用鼻孔吹簫演繹動人曲目的85后五指山姑娘,也是黎族竹木器樂(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多年來,她致力於挖掘鼻簫、灼吧等黎族傳統竹木器樂的藝術魅力,成為了發展海南黎族竹木器樂的中堅力量。
非遺技藝逐漸失傳 85后姑娘責任抗肩
土生土長的五指山姑娘黃海林從小便被鼻簫吸引,“很好奇,怎麼能用鼻子吹出那麼動人的樂曲。”從此她便開始學習鼻簫技藝,“越了解,越喜愛,可真正把鼻簫當成職業是在2003年。”黃海林說,“那幾年,會鼻簫演奏的老人接連去世,鼻簫這項古老技藝近乎‘失傳’。”
當下,黃海林就做了決定,要將鼻簫這項古老技藝傳承下去,她開始潛心學習演奏技巧,而且還將傳統流行結合,創作了多首備受好評的原創作品。
“傳承肯定是要依附年輕一代的人,去做更多的創新,或者是改良。”黃海林告訴記者。為讓傳統技藝之花開的愈發茂盛,每周,黃海林開班免費培訓,“我們所教授的學生上到六七十歲,然后下到五六歲都有,隻要他喜歡學,願意學,甚至外地過來的,我們也會約時間來教他們。”
五指山市“我為加快海南自貿港建設作貢獻”巡回演出活動
五指山市紅星學校裡,學生們正在學習鼻簫
傳統技藝需要肥沃土壤 扶貧種子也能落地生根
2016年,黃海林開始組建五指山之聲黎族竹木器樂樂團,樂團有38人,不少人都是她的學生,其中還有一些是貧困戶,“樂團從本質上也是一個職業,我們會提供免費學習渠道和有償表演的平台。” 黃海林表示,“目前團裡面有4個貧困戶,其中有一個已經脫貧了。”
近年來,五指山市著力開展非遺宣傳展示傳播工作,舉辦具有民族特色品牌活動,已經連續8年在全市范圍開展非遺“四進”展演,即非遺項目保護成果進鄉鎮、社區、軍營、校園。2019年五指山市深入基層開展各類主題的文化惠民活動共52場次,每場文化惠民演出活動中均融入五指山市黎族苗族非遺文化,受益群眾達9200余人。
每到一個鄉鎮去演出,黃海林會組織當地村民加入。“其中有很多的貧困戶,他們通過表演賺取勞務費,屬於文化扶貧的一種。”黃海林解釋說,“我們會到教授他們一些舞蹈,他們掌握好技能之后,就能為自己帶來收益,從而改善他們的生活。”
不僅如此,黃海林還經常去到三亞的一些特色村鎮,教授當地農民學習黎族特色舞蹈和器樂,“非遺技藝需要傳承也需要發展,旅游推廣是最好的方式。”黃海林介紹,當地人通過旅游推廣將這些非遺技藝展示給外地游客,最大程度地發揮宣傳效果。
如今,黃海林的學生們遍布三亞各個酒店和景區,在為游客帶來歡樂的同時也在發展優秀傳統技藝。“作為老師我們也會覺得很開心,文化得到了傳承,又能改變他們的人生。”黃海林很感慨。
吉陽區中寥村黎族竹木器樂培訓班
培訓班合照
非遺項目保護進行時 學校鄉鎮成為主陣地
現在每天,黃海林都很忙碌,去學校授課,為學生開展系統培訓﹔創編節目,去到各鄉鎮巡回演出﹔送文化下鄉,開展各種培訓……
為保護傳統技藝,五指山市開展非遺項目進校園實踐課,覆蓋了全市14所中小學校,同時建設非遺技藝傳習所和傳承村,其中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習館1間,黎族織錦技藝傳習所8間,其他各類非遺項目傳習所8間,還有4個傳承村。
據了解,五指山市非遺保護代表性傳承人114名(去世8人),傳承項目涵蓋傳統醫藥、傳統舞蹈、傳統技藝和竹木器樂等。為更好宣傳非遺技藝,五指山市還開展“能工巧匠”文創產品大賽,產出各類極具特色的文創產品,開發創新思路,用更流行的方式傳承傳統文化。
“傳承的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這個行業中來,用不同的方式展示非遺文化,打造更多的優秀節目。”黃海林如是說。
(圖片均為受訪者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