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野生動植物園上百種動物如何消暑?

盛夏動物趣事多

習霽鴻  封爍

2020年07月13日09:28  來源:海南日報
 
原標題:盛夏動物趣事多

  駱駝寶寶“驚蟄”在食用草料。

  一隻黑熊在陰涼的水池旁食用胡蘿卜。

  飼養員給河馬投喂西瓜降暑。

  大熊貓“舜舜”愜意吃著早餐。夏季到來,它減少了外出散步時間,更多待在恆溫22°的室內窩中休息。

  夏日的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下稱海野)是熾熱而生動的。漫步熱帶森林覆蓋率高達99%的園區之中,眼前是憨態可掬的熊貓、正在享受“淋浴”的黑熊、休憩的獅子……與此同時,長臂猿的“口哨聲”、鳥雀的“啾啾”聲、老虎的低吼聲……各種聲音穿過層層綠意,抵達耳畔。

  這個夏天,瓊島熱浪頻至,海野的上百種動物如何消暑?入夏以來,園內新增了許多動物寶寶,這些寶寶們又是怎樣被哺育的?帶著這些問題,記者來到海野一窺究竟。

  降溫噴霧 投喂西瓜

  動物消暑出妙招

  吃完了“早飯”,日頭正烈,大熊貓“貢貢”四肢攤開,趴在空調下面的木爬架上。此時,空調溫度設定在它最喜歡的22攝氏度,吹著空調的貢貢愜意無比。

  “貢貢”和弟弟“舜舜”於2018年11月10日落戶海野。為了迎接國寶,海野花了許多心思:熊貓館用的是火山岩,本身就具有冬暖夏涼的特性﹔兄弟倆分館居住,每個館各配4個空調,常年設定在22攝氏度﹔炎夏時節間歇為兩兄弟供應消暑零食冰蛋糕﹔室外活動區配備專屬游泳池,“貢貢”和“舜舜”每天早晨都可以泡在裡頭耍一會兒﹔室外活動區裡種上了茂密的熱帶棕櫚科植物和竹子,既體現出海南熱帶特色,又能為大熊貓們遮陰。

  “各個展區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溫度。特別是在海南,消暑功能是展區設計時的重頭戲。”海野副園長呂亞奎說,“本來我們還想在室內為大熊貓們准備泡澡水池,但是太高的濕度對它們的皮膚不好,最終作罷。”

  在一年多的時間裡,海野証明了大熊貓不但可以在熱帶生活,而且還能被照顧得十分妥帖。1月3日,被稱為“熊貓界的奧斯卡”的第七屆“全球大熊貓獎”頒獎典禮在比利時天堂動物園舉行,經過世界各地近33萬的大熊貓粉絲踴躍投票,最終貢貢獲得“中國最惹人喜愛的大熊貓”獎項金獎。

  實際上,海野裡有數百種動物,根據它們的不同習性,消暑措施也各不相同。

  海野步行區主管蔡嬌英已在海野工作了20年,她告訴記者,該園的明星動物之一——棕熊十分怕熱。為此,棕熊活動區裡配了大水池供其泡澡消暑,工作人員還會每天投喂西瓜等降暑水果。“從2015年開始,我們又摸索著安裝了降溫噴霧,每天中午打開噴霧為它消暑。”蔡嬌英說道。

  “對於除長臂猿之外的其他靈長類動物,我們會每天下午2點拿水管去沖籠舍和地板,幫助降溫。”蔡嬌英說,因為長臂猿不適應這樣的消暑方式,故而採用建水池、喂食消暑零食等其他方式。

  海野裡大樹參天,高大茂密的植物既富有觀賞性,又能為動物們遮陰。“在鴕鳥、海南坡鹿等沒有高大遮陰植物的展區,我們專門安裝了蘑菇亭,不但能遮陰,還能擋雨。”呂亞奎介紹。

  考慮到海南日照時間長,水溫會因曝晒而升高,海野將水池供水專門設計為長流水以保証水溫適當。

  精心“帶娃” 助鳥做窩

  動物繁育不簡單

  上午11時許,駱駝寶寶“驚蟄”在自己的地盤裡津津有味地嚼著“奶爸奶媽”們投喂的鮮草。陽光被層疊的樹影“剪”成零星碎片,掉在“驚蟄”正在脫毛的身上。

  “驚蟄”是海野今年入夏以來出生的動物寶寶之一,因在驚蟄當天出生而得名。

  被飼養員發現時,“驚蟄”正臥在地上嗷嗷叫,而一旁的媽媽卻絲毫不理睬。“許多草食動物的性成熟早於體成熟。”呂亞奎是動物醫學專業出身,他告訴海南日報記者,許多草食動物生育第一胎時可能會出現棄崽行為,或者主觀願意、客觀上卻不會“帶娃”。

  海野的理念是盡量減少人工干預。“驚蟄”出生后,呂亞奎和同事們寸步不離地守在一旁觀察。結果,直到當天下午,駱駝媽媽都沒有任何反應,無奈之下,呂亞奎和同事們隻好帶著“驚蟄”主動去找媽媽,“靠近了3次,每次寶寶都被媽媽踢開,而且一次比一次踢得重。”

  沒辦法,呂亞奎和同事們隻好當起了“奶媽奶爸”。“動物第一次吃初乳的行為叫作第一次被動免疫,有益於增強動物寶寶的免疫力。”然而,海野的工作人員尋遍了周邊都找不到初乳,隻能去找本地鎮上的東山羊奶。“那天羊奶隻擠出了15毫升,而驚蟄一頓需要300毫升。”

  外界尋奶無果,呂亞奎和同事們不得不轉頭回去找駱駝媽媽,通過固定住媽媽,人為擠奶,再用奶瓶一點點地喂給“驚蟄”。種種波折導致出生12小時后,“驚蟄”才喝上了第一口奶。

  出生前期,駱駝寶寶需要每2個小時喂一次奶,呂亞奎隻能和一位同事輪流“上陣”。為啥不多安排幾個工作人員輪換?“動物對人的氣味比較敏感,所以工作人員最好固定在一至兩人。”因此,“驚蟄”出生后的前3天裡,呂亞奎和同事隻能間歇瞇上一會兒,沒法兒睡上一個安穩覺。

  3天后,駱駝媽媽的乳汁吃完了,呂亞奎隻能改喂羊奶。每次給“驚蟄”喂奶之前,呂亞奎都要把羊奶加熱到37攝氏度,“駱駝會在自己體內把奶加熱到37攝氏度,這樣會消耗寶寶的能量,所以我們干脆直接提前人工加熱好。”

  實際上,海野裡每個動物寶寶的出生,都凝聚著工作人員的大量心血。

  長頸鹿“小雷”剛剛出生1個多月。它剛出生時,雖然新手媽媽沒有“棄崽”行為,卻完全不知如何引導“小雷”吃母乳。在不得不人工喂奶后,待“小雷”熟悉了乳汁的味道,呂亞奎故意把羊奶呲到媽媽乳房的位置,以此引導“小雷”。“出生一天半后,‘小雷’就學會了自己去媽媽那兒吃奶。”呂亞奎和同事們這才鬆了一口氣。

  在火烈鳥展區,3隻已孕的火烈鳥收起修長的雙腿,端坐在地上,時不時起身從周邊銜一些草回來做窩。而這些草,就是海野故意提供的。

  “針對孕期的禽類和兩爬類動物,我們會主動把做窩的材料放在它們能夠找到的地方。”呂亞奎說,“比如火烈鳥要孵蛋前,我們會提供粘土、樹葉和剪成20厘米長的稻草等,總之要為動物繁衍生息做好萬全的准備。”

(責編:潘惠文、席秀琴)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