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分鐘寫首歌……AI來了,人類還能做什麼?

宋宇晟

2020年07月16日09:15  來源:中國新聞網
 

“我想我可以改變世界,和你分享更美的家園。”

在幾天前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開幕式上,多個人工智能聯合演唱了一首名為《智聯家園》的主題曲。不過,很多人可能沒注意到的一點是,就連這首主題曲的作曲也是人工智能。

而在今年6月,《智聯家園》的“曲作者”人工智能“小冰”,剛剛被授予了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2020屆“榮譽畢業生”稱號。

兩分鐘內寫出完整歌曲

“這是我上音畢業后的首支作品。”7月9日當天,小冰在微博上發布《智聯家園》MV,同時還寫下了這樣一句話。

今年,小冰在接受了來自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兩位老師的“指導”后,順利“畢業”,成為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的“榮譽畢業生”。

參與“指導”小冰的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教師陳世哲告訴中新網記者,這首《智聯家園》的旋律是小冰獨立完成的,為了歌曲效果更好,人類也配合小冰對編曲進行了完善。“雖然人類參與其中,但可以說主要工作都是人工智能完成的。”

不過,人工智能是如何作曲的?小冰又是根據什麼“創作”出《智聯家園》的旋律呢?

小冰團隊介紹,“小冰受到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主題和相關資料的靈感激發,創作了這首歌曲的旋律。”

事實上,在受到一段文字描述或一張圖片激發時,現在的小冰不僅能夠創作出音樂曲目,還可以根據其風格和節奏自動完成配器選擇、編曲及歌詞創作。

目前,小冰創作一首三分鐘左右完整歌曲的時間,可以控制在兩分鐘之內。

“榮譽畢業生”比人類更強嗎?

除了“創作”速度快,小冰在“寫歌”方面和人類有哪些不同?

在小冰的導師、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主任於陽看來,僅從創作方式來講,小冰就和人類有很大區別。“小冰拿到歌詞,就可以自動生成音樂的旋律,還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把它演奏出來。”

小冰團隊總負責人李笛介紹,具體而言,小冰在“創作”音樂作品時,會先根據所給資料,從某一個段落入手進行創作,再從這個段落延伸到其他部分。

陳世哲解釋,“我們一般認為音樂是一個純藝術的事情,但其實可以分兩塊來看:音樂既有藝術和情感的東西,也有一定規則,特別是在旋律創作、編曲中,比如說比較常用的和弦排列結構就會有一定規則在裡面。”

而目前小冰就是針對音樂創作中“有規則可循”的部分進行“創作”的。

這意味著,人工智能不用模仿人類“思考”,就可以根據數據“創作”出音樂作品。

從這一點來看,人工智能目前毫無疑問是與人類有差距的。

於陽坦言,雖然人工智能在歌曲上的創作能力以及作品呈現,確實達到了一定水准,但“AI作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同時他也認為,音樂與科技之間的結合互補、音樂與人工智能學科之間的融合是大勢所趨。人工智能發展到今天這樣的高度,一定會不斷產生新的領域、新的方向、甚至新的學科。音樂工程系也會著力於培養跨領域的音樂科技人才。“每一個人的藝術創作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人工智能的創作也能夠為人類音樂家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

人類還能做什麼?

雖然目前人工智能在歌曲創作方面不可能完全取代人類,小冰團隊也一直強調,“人工智能擁有的創造能力,從來不是以擊敗人類為目標”,但不少人仍會有這樣一個疑問:在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今天,人的價值將體現在何處?

陳世哲給出的答案是“情感”和“創新”。“在未來的音樂創作中,人類的價值更多是在情感方面,或者說是人工智能還沒有想過的更創新的領域。”

“機器技術的發展會倒逼人向更未知的領域去探索。至少現在看來是這個樣子。這個過程中也是一件比較有意思的事情,機器會經常不按常理出牌,寫一些旋律,寫一些東西,而對人有一種啟發。所以我覺得未來可能會是一個人類與人工智能互相協同發展的場景。”

另一方面,陳世哲也認為,現階段,人工智能確實也是一項可以“降低門檻”的技術。

今年,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老師陳世哲、竺茹伊等,完成了四次線上教學。他們和人工智能小冰一同教會了浙江鬆陽的學生如何創作歌曲。

“我們通過幾堂課的方式遠程教會當地孩子一些基本的旋律創作概念,那麼孩子們可以簡單地寫幾句旋律、歌詞。但這個作品並不完整,這時小冰的編曲能力就展現出來了,小冰能快速幫助孩子們將作品完善成一首歌曲。”陳世哲覺得,從這個層面上說,人工智能起到了提升效率、降低藝術傳播門檻的作用。

但他同時也知道,即便在音樂領域,人們也對人工智能有不同看法。“有人會有抵觸情緒,也有人願意主動擁抱,有人會過度夸大人工智能的進程和作用。我覺得,我們應該首先去迎接它、積極學習它,但不要盲目地把它作為噱頭去推進,而是真正落實到具體實施上面。”(完)

(責編:劉楊、席秀琴)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