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山鱷蜥最早誕生於2億年前,和恐龍同時代,因此被稱為原始蜥蜴類的“活化石”,爬行界的“大熊貓”。
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從地處廣西賀州市的廣西大桂山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目前該保護區有野外生存的鱷蜥500隻左右,而保護區鱷蜥人工繁育基地裡404隻。今年,保護區鱷蜥人工繁育基地又新添了39隻珍貴的本土鱷蜥寶寶。
為什麼說鱷蜥是與恐龍同時代、有著古老血統的爬行動物?6500萬年前,恐龍在白堊紀晚期滅絕,但是鱷蜥卻生存了下來,它究竟是如何成功抵御住恐龍都無法抵御的滅絕命運的?其中的秘密不僅科學家認為值得深入探索,普羅大眾也難以遏制對它的這份好奇。
古老血統可用來研究爬行動物的起源和演化
鱷蜥因頭部和體型與蜥蜴相似,而從頸部以下身體部位,尤其是側扁的尾部,與鱷魚酷似,故得此名。
在民間,老百姓稱它為雷公蛇、大睡蛇、落水狗,因其立春之后雷雨天生產、見人就跳進水裡以及生活習性喜靜不喜動得名。
1928年至1929年間,中山大學生物系考察隊前往廣西大瑤山,在今廣西金秀縣羅香鄉瓊武村採得28條似蜥蜴又似鱷魚的爬行動物,被德國專家命名為鱷蜥,由於鱷蜥發現於廣西瑤山,故在中國多以瑤山鱷蜥相稱。
科學家們認為,鱷蜥身上所保留的古老血統,對於研究爬行動物的起源、演變進化和分類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價值。
鱷蜥屬鱷蜥科鱷蜥屬,為單型科單型屬物種。“也就是說鱷蜥科隻有鱷蜥這一個物種,這可能是長期進化過程中,這個屬隻有它這一個種存活下來了,盡管化石研究表明它曾經有一個近緣種。”長期從事兩棲爬行動物生態學及保護生物學研究的廣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武正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武正軍認為,從系統發育關系來說,由於鱷蜥保留了一些較原始的特征,所以蜥蜴類的進化以及系統發育都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作為爬行生物中古老的物種之一,鱷蜥身上至今仍具有某些遠古爬行生物的特征。“從微觀層面看,科學家將鱷蜥與蜥蜴目其它種類比較后發現,鱷蜥的核仁組織區(NORs)無活性或活性弱,說明其在蜥蜴目中保持著較為原始的狀態。從形態方面看,鱷蜥的骨骼具備非常原始的特點,鱷蜥具有淚骨、上顳骨及板骨﹔具有鬆果孔﹔翼骨具齒﹔下頜由6枚分離的骨塊組成﹔第三頸椎具肋骨﹔間椎體見於第1頸椎與第2頸椎間的三角骨,尾椎有人字骨﹔鎖間骨具有長的正中骨干﹔頭體背面皮膚均有真皮骨板﹔上顳骨完整,上顳弓及眶后弓完整﹔前頜骨有成對腭突及切齒突﹔古腭型﹔下頜麥克爾氏骨溝未完全封閉﹔人字骨不與椎體愈合﹔鎖間骨十字形﹔尾椎自截。”武正軍說。
武正軍表示,以上特征都反映出鱷蜥在進化上的保守性及原始性,証明鱷蜥是一種古老而又原始的蜥蜴。
從恐龍大滅絕時代幸存下來的秘籍還不知道
作為第四冰川紀末期殘留在中國華南地區的古老爬行類動物,鱷蜥本身還有哪些有待研究的未解之謎?目前相關研究有了哪些進展?
“這些未解之謎包括鱷蜥能潛水很長時間,是什麼樣的機理能讓它耐受這種缺氧環境?鱷蜥是變溫動物,全球氣溫變暖對它的影響有多大?它能否適應這種變化?鱷蜥性別決定機制是什麼?目前,氣溫變化對它的影響已取得一些初步結果。”武正軍說。
6500萬年前,曾經統治地球的恐龍遭遇大滅絕。鱷蜥是和恐龍一個時代的,雖然恐龍被大自然淘汰了,可是鱷蜥卻依然存在著,因此它們也被稱為史前活化石。其中的原因在哪呢?
“關於它是如何抵御滅絕命運的,目前我們還沒有確鑿的証據來解釋。”武正軍說,通過對它的體溫調節能力、活動規律等的研究發現它有一些特性,推測可能與它能抵御滅絕命運有關。“第一是它的體溫調節能力相對其它爬行動物要強一些,第二就是它活動少,俗稱大睡蛇,對食物和能量的需求較低。”
種群數量是動物生態學、行為生態學和資源管理學最核心的問題之一,對種群數量變化的掌握有助於有效、科學地評價瀕危物種的等級並制定保護措施,為相關種群資源管理部門制訂保護計劃提供科學依據。
近年來,賀州市和廣西大桂山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加強瑤山鱷蜥保護,與廣西師范大學等科研機構開展相關合作,建立了瑤山鱷蜥救護繁育中心,在瑤山鱷蜥人工繁育與科研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截至目前,廣西其他分布區已很難在野外見到瑤山鱷蜥,大桂山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鱷蜥數量最多的分布區,並且在去年5月實施了鱷蜥的野外放歸,共放歸了15隻,這是全球首次科學性的放歸。(王鈺 程惠珍 劉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