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區“試水”垃圾分類 龍江創新模式打造成功樣本

2020年07月23日21:07  來源:人民網-海南頻道
 

人民網三亞7月23日電(宋彤桐)7月23日上午,家住三亞市海棠區龍江風情小鎮的居民李亞梅,提著兩袋生活垃圾徑直走向路邊的智能回收亭,在督導員的指導下,她將自家的垃圾准確地投放到了垃圾分類回收箱,刷卡、投放、積分一氣呵成。在龍江風情小鎮,像李亞梅這樣自覺進行垃圾分類的人越來越多。目前,海棠區已在龍江風情小鎮、林旺北風情小鎮等7個村(居)試點啟用智能垃圾分類投放站,刷IC卡投放、積分換商品等垃圾分類新舉措正逐漸為海棠居民塑造環保生活新習慣。

海棠區已在七個村(居)啟用垃圾分類回收點 宋彤桐攝

居民在督導員的指導下分類投放垃圾 宋彤桐攝

積分制度調動居民垃圾分類積極性

記者注意到,來智能回收亭丟垃圾的居民,都像李亞梅一樣,帶著一張薄薄的綠色卡片。這張卡片像一張“門禁卡”,隻有刷卡,垃圾分類回收箱才會打開。李亞梅說的“積分”是什麼,這張綠色卡片又有什麼作用?據工作人員介紹,這張卡片的全稱是“綠色海棠IC卡”,卡片“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有了這張卡片,居民每一次投放垃圾就會有相應積分進賬,累積的積分可以兌換心儀的商品。

居民可憑綠色海棠IC卡積分兌換商品 宋彤桐攝

換種方式丟垃圾,讓小鎮居民嘗到了甜頭,然而垃圾分類回收的宣傳工作起初卻並不順利。

垃圾分類的第一步,首先要讓居民了解並接受“垃圾分類”,為此,龍江風情小鎮的垃圾分類運營團隊在前期通過入戶指導、線下宣講等多種方式引導居民開展垃圾分類回收工作,卻反響平平。龍江風情小鎮垃圾分類項目負責人李振華分析,居民對垃圾分類存在抵觸心理,“怕麻煩”成為推動垃圾分類最大的阻力。

積分可換錢,推動居民從“垃圾不分類”到“自覺分類”。在入戶宣講垃圾分類知識之余,李振華和團隊成員們向居民推廣垃圾分類積分新制度,並指導居民們下載“綠色海棠”app,在電子商城裡進行積分兌換禮物甚至提現,“100分就是一元錢”。有了激勵措施,龍江風情小鎮垃圾分類的推廣找到了突破口,目前,小鎮共有1035戶居民,已有866戶自願簽署垃圾分類承諾書並申請了卡片。

據了解,自5月25日龍江風情小鎮垃圾分類智能系統上線以來,總投放量已達16800kg。龍江風情小鎮垃圾分類宣教負責人符欣告訴記者,系統上線59天,居民對垃圾分類的接受程度顯著提高。隨著垃圾分類回收工作的逐步推進,龍江風情小鎮的面貌發生了實實在在的改變,“蚊蠅減少了,環境更整潔”。

創新模式打造龍江樣本

據了解,龍江風情小鎮是海棠區推廣垃圾分類的七個村(居)試點中垃圾分類工作開展效果最好的試點,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龍江模式”,即智能回收+定時督導+循環回收的運營模式,督導員在垃圾分類點指導居民正確投放,回收員持智能終端針上門對居民產生量較大的其他垃圾、廚余垃圾進行循環回收,讓垃圾回收變得更省心。

李振華介紹,海棠區垃圾分類工作已經形成了“綠色海棠”的品牌,智慧便民的操作系統和激勵制度,為推廣垃圾分類提供了強大動力。智慧管理平台可以與小鎮的垃圾分類回收箱、收運車等無縫對接,實現對回收箱滿溢程度、分類垃圾投放量、收運車收運數據等實時監控和管理,實現分、收、運全流程的監管與指揮﹔同時,智慧管理平台可以通過數據分析功能有效分析出垃圾分類知曉率、參與率等相關政策指標,還可以按日、月、季度提供廚余垃圾及可回收物投放類別、重量等數據,直觀反映出運營情況,方便工作人員對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

海棠區委副書記、區長孫耿表示,海棠區已在七個村(居)試點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建設了15套智能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初步建成了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的全程分類體系。下一步,海棠區將把工作重點放在垃圾分類試點經營推廣上,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垃圾分類模式,按時間節點從2020年10月1日起,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責編:陳海燕、席秀琴)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