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海口7月31日電(黃維)十八大以來,海南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引導推動全社會樹立文明觀念、爭當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強力推進文明城市創建,成效顯著——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斷提升,干部群眾團結奮斗的精神面貌不斷提振,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斷提高,城鄉環境面貌、社會公共秩序、公共服務水平、居民生活品質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2017年,海口市、瓊海市被評為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2018年,三亞市、文昌市、澄邁縣、昌江縣先后被確定為2018—2020年創建周期全國文明城市縣級提名城市。
當前,新一屆全國文明城市測評“大考”如期而至。為全力沖刺創建目標,近期,海南省文明委組織召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座談會,要求圍繞指標體系,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造勢出氛圍,奮戰100天,力爭100%達標。隨后,“應考”市縣主動對標、迅速行動、挂圖作戰,吹響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沖鋒號”。
提高站位強化統籌
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作為“一把手”工程
成為創城“跳級生”,源自一盤棋做謀劃。自創文開始,昌江縣便將此作為“一把手”工程,凝聚全縣力量向創建目標發起沖刺——
召開創文誓師大會,迅速把全縣干群思想行動統一到創文工作。從各部門抽調27名精兵干將充實指揮部力量,要求部門主要負責人親自抓好分管領域創建工作,確保政令暢通、高效運作。
實施“縣級領導包片 機關單位包點”責任制。將縣城11個社區(居)劃分為33個片區167個定點,包片領導每周暗訪檢查,包點單位常態掌握情況、排查問題。推動全縣創成2個全國文明村鎮、3家全國文明單位,並成為首批海南省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創建試點。
制定《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方案》及任務分解表,出台《雙創雙修和社會文明大行動工作考核獎懲辦法(試行)》,將全縣劃分為6大片區進行常態化督查,通過通報表彰、通報批評、誡勉談話、約談整改等方式,強力推動創城責任落實。
上下協同,凝心聚力。2018年,昌江縣創建省級文明城市位列第一,海南省社會文明大行動推進會在昌江召開,其“一把手”工程經驗在全省復制推廣。
如何將“一把手”工程落實落細?三亞市整合創建資源,進一步完善“片長+網格長+12345熱線”的“兩長一線”管理機制。把全市網格重新劃分為63大片區、922個網格,將各級各單位主要領導放進網格,要求責任單位主要負責人每周到社區開展工作,形成上下不定時督導、協調解決難題、促進問題整改的良好工作機制。
7月14日召開的三亞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暨迎接國家衛生城市復審部署動員會上,責任單位有關負責人鏗鏘承諾,必將以強烈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推動“創文鞏衛”工作落實,為三亞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打牢基礎,為海南自貿港建設營造良好環境。
加強城市精細管理
切實整治創建工作中的痛點難點焦點
炎炎夏日的傍晚,瓊海市嘉積鎮山葉社區居民紛紛來到葉園文化廣場,休閑納涼,健身跳舞,好不愜意。廣場周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文明樹新風、市民公約等宣傳欄與周圍綠化景觀相得益彰。置身如畫般的廣場,誰能想到此處“創文”前曾是一個雜物亂推、污水橫流的廢品回收站呢?啟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以來,瓊海市舉力完成一批重要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建設,逐步實現創建為民、創建利民、創建惠民目標。
今年,瓊海市迎來“創文”復評大考。3月11日,瓊海市收到《全國縣級文明城市瓊海市2019年創建工作測評報告》,顯示在環境衛生、秩序管理、氛圍營造等方面迫切需要整改。厘清差距后,瓊海市對症下藥、奮起直追——
大力整治環境衛生。結合“四愛”環境衛生大掃除與城區“綠色星期五”活動,組織全市干群、志願者進行“拉網式”大掃除,將藏污納垢、雜亂無章的背街小巷衛生死角徹底清理,從根本上解決“臟、亂、差”問題。如今,瓊海市老街區干淨整潔、巷井繁華。
強化秩序日常管理。建立聯動綜合執法體系,常態巡查重點街道、農貿市場及“五小行業”場所,查擺攤點亂擺、車輛亂停、垃圾亂扔、廣告亂貼、雜物亂堆等問題,持續提升市容市貌。在轄區興海路——銀海路交叉路口等47處主要路口路段啟用智能交通監控電子警察設備,整治逆行、闖紅燈、機非不分、不禮讓行人等不文明交通行為。依法依規取締佔道經營攤點,嚴格處罰違反“門前三包”店鋪,落實全天候保潔制度,公共秩序持續向好。持續開展“白天查違章 晚上查酒駕”交通安全整治行動和“一盔一帶一線”交通勸導活動。
持續抓好氛圍營造。對破損舊牆面進行改造,注入瓊海文化元素,突出南洋騎樓特色,提升市容市貌。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公筷公勺 文明用餐”等主題,增設公益廣告模板79個,張貼公益廣告3萬余份。撥付220萬元,將陳舊破損的戶外公益廣告宣傳載體全部修復、更換,精神文明創建氛圍日益濃厚。
下硬功夫成大文章。曾經臟亂的背街小巷如今干淨整潔,曾經的閑置空地如今化身街角公園,曾經的破損牆面如今精美如畫……4月底,瓊海市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審省級技術評估。
澄邁縣則將人文關懷融入文明城市創建過程。“以前帶小孩出來玩最擔心去廁所,現在有了第三衛生間,方便多了!”近日,在澄邁縣金江鎮人工湖公園的一處公共衛生間外,帶3歲兒子散步的符女士說。
據悉,為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城市品質,澄邁縣在54座公廁配備了第三衛生間,全天開放供群眾免費使用,有效解決一部分嬰幼兒、行為障礙者等特殊對象如廁不便的問題。
在澄邁縣行政審批服務中心,新設立的母嬰室讓剛再此為寶寶換好尿不濕的張女士大為贊賞:“考慮很周到!嬰兒床、尿布台、洗手台、濕紙巾……能用到的都有,還提供飲水和科學喂養手冊。最主要還有專門的喂奶區,太棒了!”
接下來,澄邁縣還將持續推進完善公共場所母嬰室建設,將“母嬰室”作為文明城市公共服務“標配”。
積極改善文化民生
拓展文明創建活動載體提升群眾參與度
7月23日,在三亞市海棠區龍江風情小鎮智能垃圾分類投放站點,居民王女士刷了一下智能垃圾分類卡,將垃圾按要求投進自動打開的垃圾箱。緊接著,智能垃圾分類收集設備自動稱重並將重量轉換成積分。王女士在洗手台洗手后,用積分兌換了一卷垃圾袋。
“丟垃圾還能兌換物品,大大激勵了居民主動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龍江風情小鎮宣教中心負責人李振華介紹,5月25日智能垃圾分類投放站開始運營,兩個月來,小鎮1035戶人家已有866戶完成注冊,領取智能IC卡,垃圾分類總投放量達16800kg,其中可回收垃圾540kg。“垃圾不亂丟,小鎮更美了。”
激發文明創建的“群眾力量”,海口也有妙招——創新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主力軍志願者的“觸角”作用。
今年3月,瓊山區江畔人家小區因疫情防控封閉管理,海口市志願者提供“保姆式”志願服務,成為“跑腿”代購員、搬運工,為該小區5000多名住戶提供后勤保障﹔疫情防控期間,海口市道德模范鄭興杰組織“防疫大喇叭”志願服務隊,堅守一線開展防疫宣傳。
各文明實踐所、站組建鄉音喇叭隊,編排防疫知識海南公仔戲,用“普通話+海南話”雙語宣傳﹔創作瓊劇《全民行動 科學防治》、快板書《疫情無情人有情》、歌曲《等你回來》等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防疫文藝宣傳品。
挨家挨戶為醫學觀察對象送物資、加班加點為一線防控人員制面罩、在街頭商圈推廣使用健康碼……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志願者成了群眾的一劑“安心方”。為增強志願者專業性,海口市還開展“守護一米之內”防溺水安全知識普及課堂、急救微課堂等培訓,規范志願者激勵機制,輻射帶動更多群眾加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
6月5日,在文昌市文城鎮沿江社區,干部群眾、網格員、志願者們正手持勞動工具,對責任路段的衛生死角、枯枝雜物進行全面清理整治。一番勞作過后,沿江社區的背街小巷干淨了、牆面整潔了、街鋪門前通暢了。
“打掃干淨就舒心多了!”沿江社區網格長李前說,“每逢周五,市領導便帶頭開展‘四愛’環境衛生大掃除,我們以此契機組織黨員、志願者清掃房前屋后。感受舒適變化后,很多群眾都自發參與大掃除,平時也注意保持清潔了。”
“營造干淨、整潔、有序的市容環境,不僅要下大功夫,更要下長工夫。”文昌市宣傳部相關負責人在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座談會上表示,“將通過實施‘網格’精細化管理、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結合‘愛國、愛海南、愛家鄉、愛家庭’衛生健康大行動,深化精神文明創建工作,迎接‘創文’考評,助力海南自貿港和文昌國際航天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