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早在2013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就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浪費之風務必狠剎”,號召“努力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出台相關文件、開展“光盤行動”等措施,大力整治浪費之風,餐飲浪費現象有所改觀,特別是公款餐飲浪費行為得到有效遏制。然而,弘揚勤儉節約,遏制餐飲浪費,依然任重道遠。據統計,我國每年浪費的糧食約3500萬噸,接近中國糧食總產量的6%。2017年我國城市餐飲業僅餐桌上食物浪費量就高達1700萬至1800萬噸,相當於3000萬至5000萬人一年的食物量。其中,大型餐館、游客群體、商務聚餐等是餐飲食物浪費的“重災區”。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自古以來,國人對糧食都有一種深沉而特殊的情感。一粒粒谷子,一顆顆稻米,凝結著汗水,維系著生存,關乎著未來,是勞作的回報,是生活的保障,是未來的希望。因此,終日在庄稼地裡流汗的人很少會浪費糧食,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人很少會浪費糧食,懂得缺糧大家都會餓肚子的人也很少會浪費糧食。審視各種“舌尖上的浪費”,不僅是因為缺乏對糧食得之不易的體認、對他人勞動成果的尊重,更因為缺乏對糧食安全的危機意識。生活中,有人認為自己花錢買的吃食,怎麼處置都是個人的事,他人無緣置喙﹔還有人覺得糧食連年豐收,自己浪費的不過那麼一點點,沒什麼大不了……這些話,乍看有理,實則不無問題。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不節,則常不足。”歷史上,不少災荒之年因為缺糧少糧,常常導致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新中國成立后,才逐步解決了吃飽飯這個有史以來最大的難題。但是,糧食總產量有限,而我國人口多、基數大,如果每人浪費一點,就會是驚人的量。事實上,“舌尖上的浪費”既會帶來巨大的資源浪費,其產生的大量廚余垃圾也會對生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不僅如此,從中長期看我國的糧食產量仍將維持緊平衡態勢,糧食生產也面臨成本攀升、資源約束、剛性需求大等問題。因此,無論什麼時候,無論從何種意義上說,都不能不保持對糧食安全的憂患意識,都不能不保持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都不能不繃緊制止糧食浪費這根弦。
保持對糧食安全的憂患意識,遏制餐飲浪費行為,無疑需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採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給“舌尖上的浪費”戴上“緊箍”。同時,也離不開每個個體的參與、行動。實際上,個體參與、行動的廣度、深度,直接影響到相關制度執行的效果。個體是糧食的消費者,理當是節約糧食的踐行者。往小裡說,它可以為家庭節約開支,往大裡說,則是為守護糧食安全作貢獻。拒絕浪費、厲行節約,從來不是高不可攀、難以企及的,而是隨時隨地、無處不可的。居家時,有多少人做多少飯﹔下館子,有多大量點多少菜﹔吃自助餐,能吃多少取多少……不講排場,不事鋪張,不慕虛榮,習慣成自然,節約效果會非常可觀。
“溫飽不忘飢寒,豐年不忘災年,增產不忘節約。”每個人都保持一種憂患意識,將勤儉節約意識鐫進心靈,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才能匯聚合力,剎住餐飲浪費之風,守護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