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瓊北文化 暢游海上森林 江東騎行記(美麗中國)

本報記者 黃曉慧

2020年10月04日09: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04日 第 07 版)

海南的秋雨不滲寒意,卻洗去晌午的悶熱,處處透著清爽,正是騎行的好時節。

從海南省博物館向東出發,沿著瓊州大橋,穿越南渡江,就進入了既嶄新又古老的海口江東新區。謂之古老,是因為這裡有延續千年的瓊北文化和綿延幾十公裡海岸線的海上森林生態奇觀。謂之嶄新,因為這裡是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的“樣板間”,日新月異的變化正不斷刷新著海南自貿港門戶的顏值。

第一站:靈山鎮仲愷村

一面紅旗與千年林家

仲愷村緊鄰江東新區主干道江東大道,游人不請自來。

“是來看舊址的吧?”游人無需問,村民自會指向仲愷鄉農民協會舊址關聖廟。

雨后的關聖廟廣場清幽靜謐。歷經131年風雨的欖仁樹散落了一地的樹葉、果實,訴說著仲愷村的革命家史。

1926年,馮白駒在此組建“海口市郊第二區仲愷鄉農民協會”,領導革命斗爭。在白色恐怖之下,馮白駒藏在農民協會委員林鴻發的祖宅裡超過一年。林氏家族冒死保護馮白駒和農民協會會旗,長期捐款、捐糧支持革命。直至1950年海南島解放,林鴻發等人才將會旗從關聖廟裡的關公塑像下取出上交。

這面見証瓊崖革命歷程的紅旗,成為海南省唯一存展於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的珍貴文物。保存在關聖廟裡的則是裝裱起來的會旗復制品。

騎行於村庄,一邊是濕地荷塘、水上棧道、稻蝦共養的田園景觀,一邊是舊址關聖廟、仲愷戲台、仲愷禮堂、“千年林家”老宅等紅色聖地與民俗風光。

江東新區開發建設,仲愷村也換新顏。2019年11月起,仲愷村開啟美麗鄉村改造項目,不砍樹,不拆房,鋪設海綿路,村居穿上了潔淨的外衣,臭水塘搖身一變成了濕地公園。

推開“千年林家”老宅的大門,五間白牆灰瓦的飛檐房屋一字排開,門相對,屋相連,由堂屋起,中有亭台,尾至半畝方塘,依地勢自高而下層層錯落。無論是牆壁上彩繪漆字“敬天香”的挂壁香爐,還是已有200多年歷史的黑鹽木制的堂屋隔板,老宅的陳設,一如往昔。仲愷村黨支部書記林寧說:“對舊址、老宅的修繕一直堅持修舊如舊,仲愷村垂范鄉裡的文化風貌要存續下去。”

第二站:演豐鎮演東村

藝術空間與村中城市

騎至江東大道生態長廊,一路湖田相伴,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越來越近。400多年前的瓊州大地震,72個村庄沉沒,陸陷成海,形成了東寨港。而今,東寨港的村庄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梳妝一新。騎行疲憊,便可在演豐鎮演東村選擇一處院落歇下,靜坐窗前,聽雨打芭蕉、雨落翠竹。

常見城中村,卻鮮見村中城。房屋整齊,街道整潔,城市社區常見的公共服務中心、文化室、超市及室外活動場所,演東村裡一個都不少。上世紀90年代,老村長符世誠繪制了村庄建設的一張藍圖,並堅持至今。

好底色引來好投資。2017年,在北京從事藝術品鑒定認証行業的黎哲睿,考察10多個村庄后,選擇了演東村委會芳園村。2019年9月起,村企合作下,老宅舊屋被改造成了30棟110間民宿,撂荒地、閑置田上開辟出來的鄉村田園也即將向游客開放。

黎哲睿說:“每棟民宿的一樓都會展示一位藝術家的作品,未來的芳園村將是藝術家的創想空間。”

第三站:演豐鎮山尾頭村

一片林海與漁家元素

雨后,連片的紅樹林更顯蔥郁,陣陣潮水拍打著石堤,沼澤灘面露出水面,鷺鳥成群結隊地在灘涂上覓食。我們來到了緊鄰紅樹林保護區的山尾頭村,這便是本次騎行的終點。

山尾頭村村民黃陽經營了10多年的連理枝餐館,因門口兩株相連的百年榕樹,成了許多游人的打卡點。

走進連理枝民宿小院兒,可見青磚外牆,花枝小院,牡蠣殼鋪的鄉間小路,用廢棄的漁船漁網、椰子樹枝拼接而成的牆飾,水缸拼起來的庭院茶座,滿眼盡是漁家元素。

游客流連於紅樹林的美景,往往在此下榻,體驗手工紡織、煎堆,制作薏粑、八寶飯、椰子飯,出門觀鷺鳥、趕海,再悠閑地坐船欣賞旖旎的紅樹林保護區,去博物館了解紅樹林保護知識,還能體驗採收生蚝、撒網捕魚、蟹籠釣蟹的漁趣與豐收之樂。

“趕海是最受歡迎的。”黃陽說,“每天潮落的時間不盡相同,趕海的漁趣與收獲也大不同。潮落時能看到72座村庄,只是美麗的傳說,眼下隻有潛入海底,才能一睹真容。”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04日 第 07 版)

(責編:劉楊、席秀琴)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