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白沙11月5日電(李浩蓉)11月4日,海南“綠水行動”採訪行走進白沙黎族自治縣細水鄉“最美家鄉河”南灣河,探訪白沙河湖生態文明建設生動實踐。
南灣河,發源於山美水美的細水鄉東南側山區。河岸青峰疊嶂,樹影婆娑,一灣碧水盤繞群山之間,蜿蜒49公裡注入鬆濤水庫。南灣河,在當地也叫南晚河。
在河邊洗菜的村民王成空向記者介紹:“'南'在當地黎語中是水的意思,'南晚'就是從前附近居民外出要跋山涉水,早上出去,晚上才能回來。”千百年來,村民依河靠河,秀美的南灣河嵌入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承載著一代又一代細水鄉人的記憶與情節。
而近幾十年來,隨著人口增長,過度開荒造成植被破壞、水土流失,農業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入河,垃圾隨意傾倒河道,秀美的南灣河患上了“污水病”。針對南灣河的“病症”,白沙縣精准開出了一張“河長制”良方。
“南晚”治理不宜晚,2017年底以來,白沙縣持續全面推行河長制,落實縣、鄉、村三級河(湖)長體系及河湖管護員管護全覆蓋,將南灣河納入河長制管理,先后開展了打擊非法採砂、非法捕撈、非法排污、“清四亂”等一系列專項行工作。完成南灣河流域13個自然村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落實污水處理設施的日常管理。創新工作方式,借黎族傳統節日“三月三”契機開展迎“三月三”清河行動,充分發動群眾參與保護家鄉河。並常態化開展無人機巡查航拍工作,“一地一單”整改發現問題。
治河更要管好河。結合實際,白沙縣探索了特色的管護模式。2018年,白沙縣結合河湖管護和脫貧攻堅工作,開發380名河湖管護員公益性崗位,在南灣河設置17名河湖管護員,將流域周邊村中的貧困戶納入河湖管護隊伍,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考核辦法。在細水鄉營造“人人關心愛護家鄉河”的良好氛圍,讓村民自覺自願參與到愛河護河的隊伍當中。開發河湖管護公益性崗位的做法被海南省河長辦通報表揚並全省推廣。
“河長制”實施以來南灣河治理成效突出,河道暢通、水位上漲。“駐羅村原本灌溉水田180畝,如今達到280畝,不再為水發愁,貧困戶種田更積極了。”羅任村駐村干部王威說。
“我從小生在這,長在這,這2年來看著河水越來越清,村民開始在這洗菜,也開始有游人在河邊拍照玩耍。”村民王成空笑著說。南灣河水沒了污染,河岸有了更多歡聲笑語。河水生態環境改善,管護員提供就業崗位,經濟效益隨著生態紅利而來,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是實實在在的。據白沙縣河長辦統計,群眾對縣河長制工作滿意度達99.22%。2020年,南灣河被評為海南十大“最美家鄉河”。
傳說很久以前一位美麗的黎族姑娘與天上的龍王相愛,但龍王卻被她的繼母毒害。姑娘坐在山蘭地裡傷心哭泣,落下的眼淚就化成了一灣清河。這條河就是南灣河。涓涓細流訴說水的故事,拳拳之心呵護水的生命,南灣河留給后人的,除了傳說還有生態的寶藏。
據悉,本次採風活動是海南省2020“綠水行動”的一項重要活動,由海南省水務廳與海南日報報業集團聯合舉辦,活動於11月2日在海口啟動,組織海南省內主流媒體記者前往文昌、陵水、保亭、三亞、儋州、白沙、東方多地的十條“最美家鄉河”進行採風,深入報道家鄉河所在地認真貫徹河長制、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豐富經驗,生動展現海南河湖的自然之美、生態之美、發展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