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上午8時許,位於臨高縣博厚鎮加六村的臨高水上移動有機蔬菜示范基地,來自該縣東英鎮的脫貧戶何偉森穿著高幫雨鞋站在約30厘米深的水中,半彎著身子從菜棚裡的漂浮泡沫板上拿出裝有椰糠的長方形培養框,正採摘培養框中的小白菜。“上個月種上,經過1個月左右的生長,小白菜就可以上市了。這些採摘的小白菜准備發往三亞。”何偉森笑著說。
採摘的小白菜長約30厘米,莖稈粗壯、白如玉,葉面肥厚、綠如翠,還散發著濃郁的菜香。“相比普通的小白菜,我們培養出的小白菜營養豐富,口感清甜,現在市場價賣到每斤20元。”該基地負責人王二區說,“之所以菜能長得好,主要是我們種植時全程沒有使用任何農藥、化肥。這些都是正宗的綠色有機蔬菜。”
5年前,一次偶然機會,促使王二區開始長期的摸索,希望經過試驗,種出不打藥、不用化肥就能生長良好的有機蔬菜。
2015年,王二區承包3畝農田開始試驗,他採用以色列的蔬菜大棚種植技術,地面是水泥地,頂部是遮雨薄膜,四周是防虫網。“當時發現,這樣根本不行,還是有跳甲虫。”王二區說,后來下面就改為水,一方面可以防虫,一方面可以降溫。然后,他在原來基礎上,不斷嘗試改進蔬菜棚的大小,以便更好適合蔬菜生長。
為防止土壤中的根線虫等線虫,他還從文昌購買椰糠,用椰糠作為基質代替土壤,採用椰糠無土栽培蔬菜。“椰糠比土壤疏鬆、保水,能讓蔬菜根系更發達。而且椰糠經過高溫消毒可以重復使用10次。” 王二區介紹,同時,為不使用化肥,他探索配置有機肥,經過40多次失敗后,最終獲得成功。他說,加入花生餅、菜籽餅、豆粕、魚粉、骨粉、雞蛋和牛奶等經過EM等有益微生物進行發酵,能做肥料,保証基質營養豐富。“經過相關機構檢測發現,這樣種出來的蔬菜營養價值高。”
2019年8月,已掌握熟練種植技術的王二區選擇交通便利的博厚鎮加六村,承包100畝地,開始建蔬菜棚、遮陽棚、防虫網等,准備大力推廣水上移動有機蔬菜產業,目前,基地主要種植小白菜等產量較高的蔬菜,已建成20畝。
“由於基地蔬菜的品相好,每天基本能賣出200至300斤,有5000元左右收入。現主要銷往臨高縣、三亞市等省內城市的餐飲店、酒店。”王二區說,由於前期准備、建設時間長,今年10月才種上菜,11月有了收成,立馬就上市了。
他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每年可以種植蔬菜11茬,基本每月種植,每月有收成。“相比普通種植的菜每月每畝產量1000斤,現在種植的蔬菜每月每畝產量有3000斤至4000斤。”
“在這裡工作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脫貧戶何偉森說,之前他在家務農,收益低下,還不穩定。看到基地招工,他就報名了,“經過培訓上崗,我不僅有了穩定收入,還學到了種植技術,相信這個有機蔬菜產業能幫助大伙實現增收。”
“這樣種出來的有機蔬菜,對人有好處,市場前景好。我對這份工作非常有信心。”博厚鎮文雙村村民葉青東說,他今年6月進入基地務工,主要負責播種、育苗等。據了解,該基地每3畝需要2名工作人員,目前基地已吸納10多名村民就業,其中有不少是貧困村民。
“隨著后續基地建設,我們會繼續吸納當地村及附近村村民穩定就業,並優先吸納貧困村民。下一步有計劃讓貧困村民入股分紅,幫助其實現雙收益。”王二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