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航天之城,魅力僑鄉

王碩

2021年01月08日20:50  來源:人民網-海南頻道
 

文昌,著名椰鄉、僑鄉。從西漢元封元年設紫貝縣,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文昌不僅是海南三大古邑之一,也是海南文化重鎮。海南閩南文化從這裡發源,椰樹精神在這裡孕育,南洋文化在這裡落地生根。如今,這座古城正因舉世矚目的航天發射場——文昌航天發射場而蜚聲海內外。

近日,人民網“看見中國”融媒體採訪團隊走進海南文昌,遍訪文昌城市與鄉村,用鏡頭發掘文昌美食美景,展現這座航天新城、魅力僑鄉的歷史與未來。

從海角到星辰

俯瞰海南島,寶島最東端和最北端都落於文昌。“亞洲第一燈塔”木蘭燈塔矗立海島的“至北”木蘭灣,守護著近岸的船隻﹔而海島最東端的銅鼓角也有一座燈塔,不僅守護著來往船隻,也為中國人航天夢護航。

2016年6月25日,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文昌,從此有了不一樣的使命。

在銅鼓角的石頭公園,在龍樓鎮的民居,在龍樓鎮淇水灣海灘,令人激動的不止椰樹、沙灘、大海和海島慢生活——這裡還有中國唯一一個低緯度濱海發射場,每到發射前后,成千上萬的航天愛好者來文昌龍樓“朝聖”,無數航天發燒友在這裡見証中國航天的歷史時刻。

2020年7月23日,在位於海南島東北海岸的這座發射場,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11月24日,同樣是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作為中國唯一、世界少有的低緯度濱海發射場,文昌發射場正成為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發射基地,承擔著深空探測、載人登月、天地往返運輸等一系列航天重大工程。

依托航天發射,文昌著力打造航天科技產業。文昌國際航天城,成為海南自由貿易港的重點園區和重要載體。

2020年年初,文昌國際航天城起步區建設正式啟動。1.8萬畝的濱海沃土內,藍圖已經擘畫。文昌計劃分三步打造千億級航天科技產業城:建設文昌航天超算中心﹔依托文昌航天超算中心,打造文昌航天智慧產業園﹔建成航天智慧新城,將文昌打造成為“新時代智慧城市先行示范區”。

目前,已經開工建設的文昌航天超算中心及航天智慧新城,將成為全國首個航天超算中心,立足海南、服務全國,力爭建成輻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一流的計算研究及服務中心。

椰子之鄉與椰樹精神

椰風海韻醉游人。

沒有椰子的海南之行是不完整的。而文昌,正是海南椰子的“老家”。

海南盛產椰子,產量佔全國的99%以上,而這裡面有一半的椰子產自文昌。

文昌的椰子又從哪裡來?

傳說夏季盛行的西南季風吹拂著南海洋流,載著天然的航海家——椰子,從馬來半島一路飄蕩來到了海南島的東海岸,率先登陸向東入海的文昌半島。適宜的土壤及氣候條件使這一物種落地生根、繁衍興盛。天時地利使文昌成為中國椰子之鄉。

東郊椰林椰樹成蔭 人民網 高歌 攝

傳說只是歷史的一個注腳。但從第一棵椰子扎根這裡那天起,文昌就跟椰子結下了不解之緣。

“海南椰子半文昌,文昌椰子半東郊。”到了東郊椰林,你就明白這裡為什麼叫“椰鄉”。成片的椰樹在東郊自由舒展,遮天蔽日。哪怕是烈日當空,這裡也是一片陰涼。

“椰子從不墜落傷人”,這是文昌人口口相傳的佳話。文昌人願意相信,椰子是有靈性的,連“瓜熟蒂落”都會挑選時間。椰子樹和文昌人和諧共生,也深深影響著文昌人的生活。

從椰樹到椰果,椰子渾身都是寶:椰汁可以當飲料﹔椰肉可以榨油、提煉化妝品,可以制作手工皂,也可以制成糖果﹔椰渣可以飼養文昌雞﹔椰殼可以制作椰雕工藝品,廢棄的邊角料可以做活性炭﹔椰棕可以制作椰棕床墊﹔廢棄的椰糠可以種植花卉。椰子成就了大產業。

如果說海南春光食品有限公司產品展示廳裡,五花八門的椰子產品,是椰子深加工產業蓬勃發展的寫照,那麼,穿越歷史長河,傳承創新的椰雕技藝,則鐫刻下了文昌人對椰子的執著。

在文昌東郊鎮的海南椰雕文化展覽館,琳琅滿目的椰雕作品,帶給參觀者美的享受。以椰殼、椰木和椰棕為原料,部分輔之以貝殼裝飾,椰雕大師們化腐朽為神奇,創作出美輪美奐的藝術品。

圖為海南椰雕文化展覽館。 人民網 王碩 攝

(海南椰雕是以椰殼、椰木和椰棕等為主要原料的一種傳統雕刻藝術。唐代即已出現關於海南椰雕的記載,明清時期椰雕被作為珍品進貢朝廷,贏得“天南貢品”之譽。文昌椰雕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

椰樹適應性強,容易生長,種下之后,不需要過多打理,一年到頭默默生長,果實摘了又長。椰樹身上體現的扎根守土、堅韌不拔、無私奉獻的精神特質,被概括為“椰樹精神”,激勵著海南干部群眾在自貿港建設中干事創業。

騎樓、文廟與“下南洋”

文昌,人口約60萬,卻有120多萬華僑在世界各地,是著名僑鄉。文昌人的“闖出去”始於“下南洋”。

“下南洋”曾經是海南島東部較為獨特的現象。為了獲得更好的生存發展,人們從瓊島出海奔赴世界各地。據有關統計,從1876至1898年,通過港口客運出洋的瓊僑人數就達24.47萬人,平均每年1萬有余,最多年份可達2萬多人,其中文昌人佔半數以上。

他們遠離故土,卻也將文昌與世界緊緊相連。

文昌老城區的文南街,正是當年許多華僑歸鄉的地方。

老街兩側,南洋風格建筑鱗次櫛比。本土與海外,歷史與現代,商業與生活在這裡融為一體。灰白的牆,鏽紅的窗櫺,五顏六色的牌坊,歷經百年風雨,見証滄桑巨變。

文南老街的騎樓

對於中國人來說,“故土難離”是根植於血液的文化基因。回歸故裡,回報家鄉,成為一代代瓊僑的歸宿。

在文昌市昌洒鎮東泰山村,昌洒華僑小學,每間教室的門楣上都有一組名字,有中文,有英文,還有日文,他們標示著每一間教室的捐建人。這些記錄著海外華僑捐資助學的善舉。

昌洒華僑小學

東泰山村是華僑符明潮出生的地方。七歲時跟隨父母移居香港,后又輾轉美國、日本。身在海外,心懷故鄉。2004年,符明潮了解到文昌調整學校布局,准備撤並昌洒小學,他當即決定捐款重建。

“我了解這裡的情況,在這些角落,需要我們華僑華人的幫助。” 符明潮向文昌教育主管部門表態:“給我一年時間,我把學校蓋好。”

經過符明潮等熱心華僑、同胞的不懈努力,600多名海內外熱心人士捐款近400萬港元,兌現了重建、擴建小學的諾言。

文昌人對教育的執著扎根於自古以來崇文重教的傳統。

文昌孔廟——全國唯一一座不朝南、不開大門的孔廟。據傳,當年文昌文人在孔廟立誓:不出狀元,大門不開——足見文昌人對於求學的執著。

這座海南島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穿越歷史,激勵著一批又一批文昌人上下求索,擁抱世界,建設家鄉。

圖為文昌孔廟

從文化重鎮到風情椰鄉,從闖海僑鄉到航天新城,文昌這座南方小城,正以她的闖海精神和求索精神,迎接時代巨變。趁著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東風,向打造集航天、僑鄉、椰林等特色為一體的國際濱海旅游新城邁進,以開放之姿,迎接八方來客。

(責編:陳海燕、王慶芳)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