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時刻更要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和音)

2021年01月17日09: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7年1月17日,習近平主席在世界經濟論壇年會開幕式上發表題為《共擔時代責任 共促全球發展》的主旨演講,洞察經濟全球化面臨的深層次問題,指明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方向, 表明了中國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堅定立場。4年前,這篇主旨演講被贊譽為“冬日裡的陽光”﹔4年來,這篇演講一直被國際社會所銘記,持續啟迪人類關於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思考。

  “歷史地看,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國家人為造出來的”“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經濟全球化確實帶來了新問題,但我們不能就此把經濟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適應和引導好經濟全球化”……這是看待經濟全球化的正確方式,也是繼續推動開放合作,使經濟全球化繼續為增進人類福祉服務的重要基礎。

  越是困難時刻越需要思想之光的指引,越是危機面前越能彰顯真理穿透時空的力量。悟懂習近平主席關於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論述,能夠看到世界經濟復蘇發展的希望和路徑。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國際交流和人員往來嚴重受阻,全球貿易和投資大幅下降,世界經濟受到供給側、需求側的沖擊。一些人拋出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掉鏈子”、“經濟全球化已經終結”的論調,逆全球化思潮涌動。但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首席經濟學家肯尼思·羅戈夫所指出,拒絕開放的“副產品”不僅是增長放緩,而且會導致所有國家國民收入大幅下降。

  疫情給經濟全球化造成阻力,但各國走向開放、走向合作的大勢沒有改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不斷釋放新的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動力。美國《哈佛商業評論》認為,電子商務、視頻會議和機器人等領域正在發生技術變革,這些轉變可能促進經濟全球化。世界經濟論壇發布報告指出,疫情防控期間全球貿易正在經歷技術變革,貿易技術可能推動知識密集型產品和服務跨境流動,技術進步可以幫助縮小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小型與大型企業間的差距,甚至提供跨越式趕超機會。這些表明,經濟全球化正面臨新的發展機遇,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正確方向發展,能夠助力破解發展難題。

  “人類歷史告訴我們,有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問題,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思路。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正確的選擇是,充分利用一切機遇,合作應對一切挑戰,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疫情仍在擴散蔓延,世界經濟復蘇不穩定不平衡,當務之急是攜手抗擊疫情,暢通世界經濟運行脈絡,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為世界經濟復蘇發展提供動力。4年前習近平主席為世界經濟開出的“藥方”,當前也十分“對症”:堅持創新驅動,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堅持協同聯動,打造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堅持與時俱進,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堅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顯然,這是把准了痛點難點焦點,抓住關鍵的“對症下藥”。

  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中國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開放,以實際行動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4年來,中國自貿試驗區增加至21個﹔連續舉辦3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市場正成為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中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既為中國經濟發展開辟空間,也為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增添動力。中國舉辦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攜手各國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中國積極推動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如期完成,增強了國際社會對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信心。中國堅定選擇同世界各國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用豐碩的實踐成果雄辯地証明何為“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

  歷史是勇敢者創造的,關鍵時刻更需要把准正確方向。人們應當堅信,隻要各國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攜手努力、共同擔當,同舟共濟、共渡難關,就一定能夠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就一定能夠讓世界更美好、讓人民更幸福。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7日 03 版)

(責編:潘惠文、蔣成柳)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