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委書記為啥在全省宣傳會議講“一勺鹽”的故事?

人民日報客戶端海南頻道 記者 趙鵬 王欣悅

2021年01月22日19:32  
 

“鹽是我們人體的必需品。一天不吃,問題不大﹔一周不吃,就有小問題了﹔如果兩周不吃那恐怕就有大問題了。按照當代醫學,每人每天鹽的健康攝入量為5克,那能不能干脆把這5克鹽一勺子就吃下呢?那多半會一下子就吐出來……”

2021年1月21號,在海南省委宣傳思想工作領導小組今年度第一次擴大會議上,省委書記沈曉明放下稿子,津津有味地給與會者們講了個“一勺鹽”的故事。而就在“這勺鹽”的背后,卻凝結著這位醫學大家出身的為政者關於“如何才能讓政治思想工作真正能入腦入心、潤物無聲?”的思考。

此“鹽”非鹽,其實是“言”。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十四五”開局、海南自貿港建設1周年等一連串極具特殊意義的不凡之年。不凡之年,必有不凡之舉﹔不凡之舉,必有成城之志、凝聚之心、團結之力。因此他說:“宣傳思想工作,貴在兩條:一條是不折不扣落實好黨中央和總書記的決策部署、一條就是結合實際。當前海南最大的實際,就是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而這就需要強有力的思想保障、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

心往一起想、勁往一處使,關鍵在思想動員。可思想動員,光靠講大道理可行不可行?好用不好用?尤其是對世界觀還沒完全成熟的、還在可塑階段的青年學生,所以做好政治思想教育最好的辦法就是潤物無聲。

鹽少便無味,言多更無味。言中需有“鹽”,營養又美味。

“我們的古人想到了一個好辦法:烹飪時把鹽一點點加入菜裡、面裡,又調味又補充養分。這就是潤物無聲。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不能靠滿堂灌輸、強迫接受,而是要融入到知識學習、課內課外生活、校內校外成長等方方面面。”

其實要改進的又何止學校思政課呢?“創新理論宣傳,要把接地氣和求實效放在重要位置。接地氣關鍵是增強宣傳思想工作的人民性,不能宣傳系統的同志自說自話,而是要通過講老百姓聽得懂的話、能讓老百姓口口相傳,隻有如此,才能起到宣傳放大效應。”

除了缺“鹽”,還缺啥?文化。

“文化對海南來說,具有特殊重要性。它不僅是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載體,還是海南發展的主導產業。旅游文化、現代服務、高新技術產業是海南三大主導產業,旅游文化佔了第一位。這其中,文化與旅游相生共生、相互促進﹔文化還是海南重要的營商環境。北、上、廣、深之所以能夠吸引大量企業、大量人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生活豐富。海南的城市要想成為國際化大都市,光有五星級是不夠的,必須要有文化、有內涵、有歷史。

小小一勺鹽,有苦也有咸﹔如此一勺鹽,勝過千百言。

(責編:劉陽陽、潘惠文)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