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1日是第68屆“世界防治麻風病日”暨第34屆“中國麻風節”,今年的活動主題是“全面消除麻風危害,共同走向文明進步”關於麻風病,您了解多少呢?
什麼是麻風病?
麻風病是由麻風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和淺表神經。臨床上常有皮膚和神經症狀。晚期病人可有眼、鼻、咽喉、淋巴結及內臟損害。麻風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廣,我國也有流行。
麻風分枝杆菌侵入機體后通常潛伏期為2∼5年,短者數月,長者超過十年。麻風病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早期主要是皮膚上出現不痛不痒的淺色或紅色斑片,而且因為沒有明顯的痒、痛等主觀症狀,往往引不起患者的注意或得不到足夠的重視,錯失最佳的治療時機。如不能早期發現和治療,隨著病程進展皮膚變厚呈現潮紅色形成醉酒面容,晚期會形成“獅面”樣的外觀,除皮膚變化外同時會伴有感覺減退或喪失,發生沒有疼痛的燙傷,還會出現手、足的運動乏力,逐漸演變為爪形手、腕下垂、拖拉腳,晚期出現兔眼、歪嘴、足底潰瘍、鼻梁塌陷等畸殘。導致患者生產勞動能力下降,減少或喪失收入來源,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加重了其所受社會歧視的程度。
麻風病十大線索
生瘡生癬,不痛不痒
紅斑白斑,麻木閉汗
虎口無肉,手指彎曲
吊腳跛行,歪嘴兔眼
眉毛脫落,面如酒醉
手足起疱,痛痒不知
四肢筋痛,疼痛難忍
足底潰瘍,久治不愈
面部結節,耳垂肥大
長期接觸,勿忘檢查
麻風病是如何傳染的?
麻風病是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周圍神經、上呼吸道黏膜和眼睛等組織,通過皮膚密切接觸或呼吸道飛沫傳播。麻風病的傳染源主要是未經治療的多菌型麻風病患者。95%以上的人對麻風分枝杆菌有正常抵抗力,即使感染了麻風分枝杆菌,發病的比例也很低。
直接接觸:是通過含有麻風分枝杆菌的皮膚或粘膜損害與有破損的健康人皮膚或粘膜的接觸所致。這種傳染情況最多見於和患者密切接觸的家屬。雖然接觸的密切程度與感染發病有關,但這並不排除偶爾接觸而傳染的可能性。
間接接觸:健康者與傳染性麻風患者經過一定的傳播媒介而受到傳染。例如接觸傳染患者用過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間接接觸傳染的可能性要比直接接觸傳染的可能性小,但也不可能忽視。
麻風病的危害
一是麻風病致病、致畸造成患者部分或全部勞動力喪失,對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造成危害。
二是由於社會對麻風病的不了解,對麻風病人產生歧視和偏見,對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負面影響。
三是麻風病流行和造成殘疾,增加社會負擔及對衛生資源的消耗。
預防麻風病:
麻風病可防、可治、不可怕。與活動性麻風病患者有接觸時戴口罩、接觸后洗手、注意個人衛生、加強營養、提高機體抵抗力等可以減少患麻風病的危險。
麻風病如何治療?
早診早治可避免畸殘,規范治療可完全治愈。目前,麻風病的治療主要採用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利福平(RFP)、氨苯礬(DDS),氯法齊明(B663)等藥物進行聯合化療。門診治療半年或1年即可完成療程,效果良好。早期及時治療可以避免各種麻風病殘疾的發生。
如果你懷疑自己的症狀像麻風,千萬不要諱疾忌醫,以免貽誤病情,失去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的機會,導致畸殘發生或加重。麻風病一般不致命,但它會損害神經而且是不可逆的。所以首先應當接受現實,學習和掌握麻風病防治相關知識,正確認識麻風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保持積極向上,自尊、自愛、自強的生活態度,順從醫囑,完成治療、隨訪和畸殘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