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熱帶牧草標本館在儋州落成

南國熱土 牧草青青

記者 李夢瑤 通訊員 劉倩

2021年03月22日10:20  來源:海南日報
 
原標題:南國熱土 牧草青青

科研人員在野外採集資源。

楊虎彪(左)和劉國道(右)在野外考察。

(本版照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大概很少有某一類植物過得像牧草般“憋屈”:明明本領夠大,卻長期不被重視。

在植物學界和種質資源保護領域,願意關注牧草的學者也少之又少。“研究這個,太難出成果了。”用中國熱科院熱帶牧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楊虎彪的話來說,牧草尤其是熱帶牧草,確實是個冷門學問。

但就是在這麼一個“難出成果”又冷門的領域,楊虎彪和他的前輩、同事不僅接力鑽研近七十載,更在新品種選育、成果推廣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就。

摸清南方牧草資源“家底”

葉片細長或肥厚,動輒三四米高或剛剛沒過腳踝,這些“雜草”生長在城市路邊、密林深處、田野小道,看起來似乎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注意,直到出現在楊虎彪的視線裡。

俯下身子,趴在地上,將它們小心採集,經過壓制、干燥等工序后,再一一裝訂保存。自2010年進入中國熱科院品資所,楊虎彪已經記不清這樣一套動作自己重復了多少次。

比他重復更多次的,是中國熱科院副院長劉國道研究員。

從1985年畢業那年起,劉國道便開始用雙腳丈量海南的每座村落、每片山林、每條河流,之后又一次次出島,足跡遍布南方各省最偏遠、最荒涼、最艱苦的地方,隻為帶回這樣一株株造型各異卻又貌不驚人的“雜草”。

“雜草”確實夠雜,它們當中既有草本植物,也包括一些灌木、半灌木,看起來分明是“八竿子也打不著”的關系,卻因都具有飼用等價值而被賦予了一個共同的名字——牧草。

“牧草能解決畜牧業飼料保障的問題,在水土保持、培肥土壤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態意義。”劉國道說,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我國關於牧草的研究起步晚、基礎弱,研究熱帶牧草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一份優良的資源,可以帶動一個產業的發展,資源收集則是育種研究的基礎。”

正是基於這份責任感與使命感,包括劉國道、楊虎彪在內的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從嘗試摸索,到2000年前后系統性開展熱帶牧草種質資源的調查、收集和保護工作,如今終於基本摸清了南方牧草資源“家底”。

“我們走遍南方15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目前收集到草種標本共計8000余份,其中南方重要牧草資源的科、屬實現了100%的覆蓋,種級水平保存量佔南方分布種總數的70%以上。”讓劉國道興奮的是,國家熱帶牧草標本館於今年2月在中國熱科院儋州院區落成,不僅意味著這些標本今后擁有了自己的家,也標志著我國南方第一個牧草專類標本館正式投入使用。

幾代專家接力推廣

標本收集只是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的其中一環,而中國熱科院對熱帶牧草的研究歷史其實還能追溯得更早。

早在20世紀50年代,南方大面積墾荒種植橡膠初期,時任華南亞熱帶特種林業研究所(中國熱科院前身)第一橡膠研究室(生態造林)室主任的何敬真教授便從理論到實踐上闡述了橡膠撫育工作中解決防護林及覆蓋植物問題的極端重要性,指導農墾部門大力推廣種植爪哇葛藤和毛蔓豆,使之成為華南墾區橡膠園的主要綠肥覆蓋作物,有力促進橡膠產業的發展。

“爪哇葛藤和毛蔓豆都屬於豆科類的綠肥牧草,對改良土壤有很大作用。”劉國道坦言,當時對熱帶牧草隻有零星研究,直到20世紀60年代開始,這項工作特別是引種工作才開始被逐漸重視,“聽前輩們說,當時國外引種條件相當困難,許多種子和資料隻能郵寄至香港,再由香港轉寄回海南。”

好在,科研工作最不怕的就是困難和麻煩。就這樣,一顆顆優質牧草種子輾轉多地、漂洋過海,紛紛在海南落地生根。不過四五年時間,便已從國內外引種綠肥牧草131種,其中新銀合歡、象草、危地馬拉草等一批牧草品種憑借速生豐產、用途廣泛的特點,很快在南方各省得到大面積推廣引種。

從引種到選育,從研究到推廣,幾十年來,中國熱科院品資所的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不斷提升成果轉化服務“三農”能力,針對我國南方農區畜牧業以農戶為單元等特點,利用“農民參與式”方法構建牧草推廣體系,通過科技下鄉活動,把新品種、新技術傳遞給農戶。

到目前,該院已育成並通過國審牧草品種32個,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4000多萬畝。而最讓他們驕傲的,當屬熱研4號王草和柱花草的成功選育和推廣。

“熱研4號王草原產於哥倫比亞,我們於20世紀80年代引進並育成通過國審,如今已成為我國南方最重要的刈割型禾本科牧草。”中國熱科院熱帶牧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董榮書介紹,柱花草則是一種原產於南美洲的豆科牧草,該院於1962年引進后,選育出多個適合我國南方種植的柱花草新品種,至此國內形成“北有苜蓿、南有柱花草”的草業發展新格局。

在這一過程中,海南島充當的正是“試驗田”的角色。

為牧草搭建“種子銀行”

“草還需要種?田間地頭到處都是,割都割不完!”這是早些年,劉國道和同事們下鄉推廣牧草種植時,最常遭受的質疑。盡管多年推廣已有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認的是,時至今日,許多人對發展牧草產業的重要性認識仍然不夠深。

“你能相信嗎?每年我國得大量進口牧草才能滿足畜牧產業的飼料需求,這兩年受疫情影響,進出口受阻,這一問題更是愈發凸顯。”劉國道說,相比北方還有大牧場作為產業發展基地支撐,南方牧草產業完全處於弱勢地位,“其實南方缺草啊,尤其缺高質量的飼料牧草。”

為解決這一“卡脖子”問題,中國熱科院熱帶牧草研究中心一方面積極推進新品種選育、成果推廣工作,另一方面也努力構建起一套完善的熱帶牧草資源收集與保存體系。

“農業每次質的飛躍,都是種子變革主導,沒有現代種業的支撐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劉國道說,在基本完成國內熱區熱帶牧草種質資源考察和收集工作的同時,他們將“科研觸角”伸至30多個熱帶國家和地區,相繼建立起農業農村部熱帶牧草種質資源圃、國家熱帶牧草資源保存中期(備份)庫,目前已累計收集熱帶牧草種質資源1.5萬多份。

在海南儋州,國家熱帶牧草資源保存中期(備份)庫,-4℃的中期低溫保存庫和-18℃的長期低溫保存庫裡,來自世界各地的熱帶牧草種子,此刻正在靜靜休眠中穿越時空。或許未來的某一天,某些種類的牧草在野外消失,它們便會應約蘇醒再次綻放生機。

(責編:蔣成柳、席秀琴)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