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邁文儒鎮打造公益課堂,探索解決留守兒童、困難學生“放學去哪”難題

“七彩課堂”陪伴快樂成長

記者 余小艷

2021年04月29日09:45  來源:海南日報
 

  在澄邁縣文儒鎮公益七彩課堂,孩子們在玩積木游戲。本報記者 陳元才 攝

  4月27日下午6時許,吃過晚飯,澄邁縣文儒鎮文豐村村民王燕妹就騎上電動車,將上小學四年級的兒子王毓坤送到文儒鎮公益七彩課堂,而她則返回家中忙家務。兩小時后,王燕妹再接回孩子。

  文儒鎮公益七彩課堂位於文儒鎮鎮中心的七彩書屋,是澄邁縣社區教育關愛留守兒童教學活動基地,也是共青團澄邁縣委在文儒鎮開展的“一鎮一品”品牌項目活動之一。這裡像一個銜接學校和家庭的安全舒適“中轉站”,也像一個社區之家,備受孩子和家長喜歡。

  王燕妹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婦,平時除了照顧王毓坤和上幼兒園的女兒,還需要忙農活,丈夫則常年在外打工補貼家用,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一直以來,兒子學習成績在班級排名靠后,讓她很焦急,“孩子不愛學習,我也不會教,怎麼辦?”

  事實上,在澄邁偏遠鄉鎮,像王燕妹一樣焦慮的家長不在少數。

  “七彩課堂是一個大膽也很迫切的嘗試。”澄邁縣文儒鎮宣傳委員李鳳菁說,文儒鎮位於澄邁縣最南邊,地理位置偏遠,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在外務工,留守兒童和困難學生多,如何為這些孩子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空間,是困擾當地政府的一個難題。

  2019年,澄邁大力發展社區教育,文儒鎮借此機會計劃開展“一鎮一品”品牌項目活動。此時,文儒鎮返鄉創業女性,也是文儒鎮社工王燕敏,在文儒鎮開辦教育培訓班。李鳳菁與王燕敏商量,由政府出資,依托王燕敏開辦的培訓班場地與師資力量,打造七彩書屋公益課堂,讓留守兒童、困難學生在此免費學習、讀書培訓。

  “類似的托管機構對城市來說很尋常,而在鄉鎮幾乎沒有托兒所,也鮮見培訓班。”王燕敏說,她曾在海口當過3年英語老師,2019年回到文儒做起社工,想為家鄉教育做些力所能及之事。在李鳳菁的邀請下,她說干就干,把自己培訓班的一樓改造成七彩書屋,並召集來8名志願者教師。

  與此同時,共青團澄邁縣委、澄邁婦聯、文儒鎮政府等相關單位送來了上百冊兒童圖書及玩具。2019年7月,文儒鎮七彩書屋免費開放,為留守兒童和困難學子提供一個公益學習場所。七彩課堂同步開班,上課時間為每周一至周五下午6點半至8點半、周六全天,開設硬筆書法、繪畫、象棋、少兒英語、拼音、作業輔導等公益課程,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學習需要。

  七彩課堂開班后,抱著試試的心態,王燕妹把兒子送來了。“老師很溫柔,講課也有趣,有人專門給我輔導作業。”王毓坤說,他還認識了一群愛學習的朋友,讓他學習的興趣增強,“每天放學后最期待的是在七彩課堂充電兩小時,有時回家還會看看課外書。”

  “孩子來這裡半年多,學習成績提高不少,行為習慣也得到矯正。”王燕妹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孩子的語數外模擬考平均成績從60分左右,提升到現在的80多分。

  “我喜歡七彩書屋!”留守兒童壯壯是文儒中心學校三年級的學生,他說:“放學后,我可以和同學一起來這裡寫作業,在志願者阿姨的輔導下完成作業后,大家還可以一起玩游戲!”

  王燕敏介紹,文儒鎮七彩課堂開班近兩年,免費培訓留守兒童2422人次,困難學生829人次,得到家長的好評。不少家長還自發捐款捐書,支持公益課堂的發展。

  短評

  公益課堂傳遞民生溫情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困擾不少留守家庭的痛點,也是備受社會關注的熱點。澄邁縣文儒鎮為留守兒童打造公益七彩課堂,“點亮”留守兒童的金色童年,助力解決留守家庭的后顧之憂,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為留守兒童提供校園之外的高質量陪伴,以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護航孩子們的金色童年,是留守家庭的共同心願,也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持續辦好公益課堂,惠及更多有需要的人,需要進一步凝聚合力,滿足資金、場地和師資等需求。特別是對於地處鄉鎮的校外課堂而言,穩定的師資力量尤為重要,因此,需要探索機制、創新模式,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供多重保障。(韓慧)

(責編:潘惠文、蔣成柳)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