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天氣炎熱,好在近兩天下了兩場雨,稍微給紅薯‘解了渴’。”我們用扦插的方法已經種植了大約30畝紅薯了。”5月24日一早,在白沙黎族自治縣打安鎮南達村,“80后”村民高勝章一早就喊上同村的幾位合伙人到地裡照料紅薯。放眼望去,毗鄰村庄的南高嶺山腳下,30畝的土地上,一株株紅薯的秧莖已“挺直了腰杆”,長勢喜人。
忙碌的間隙,高勝章抹了抹額頭上的汗水。他曾是南達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早年因患有強直性脊柱炎致殘,經過多年積極治療后明顯康復。人窮志不短,身體狀況好轉后,高勝章鉚足勁發展仿野生養蜂釀蜜產業,不僅如願實現脫貧增收,還帶動同村及鄰村的15戶村民一起發展壯大養蜂釀蜜產業,逐漸成長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這兩年,他所管理的蜜蜂養殖基地規模已擴大到500箱。
“我們這回打算種植100畝紅薯,隻要雨水充足,3個月后就能常態化地採摘地瓜葉,等到紅薯上市,我們將通過電商渠道銷售。品相不好的紅薯,就用來喂養五腳豬。”高勝章介紹,去年,在打理養蜂釀蜜產業之余,他邀約同村及鄰村共計10名村民一同注冊成立了海南盛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其中,田樹賢等6名合伙人為脫貧群眾。
“連續種了好幾年淮山,攢了些本錢,今年打算輪作別的農作物,調理改善土壤環境!”年近五旬的田樹賢說,自2017年起開墾田地種植紫玉淮山,幾年間,他輾轉籌措資金,將種植規模從最初的1.5畝擴大至10余畝。種植紅薯,他與高勝章一拍即合。
說干就干。承包土地、聯系種苗、墾荒種植、提前對接商家……高勝章帶著大伙忙開了。他們這輪種植的紅薯品種為花心紅薯,富含硒元素和花青素,橫向切開后就能看到,白色的外圈包裹著紫色的花紋,吃起來香甜軟糯,因外形與冰淇淋相似,也被不少人稱為“冰淇淋紅薯”。
“紅薯種植成本相對較低,但產值可觀。”高勝章說,南達村土壤肥沃,附近的山泉水也較為充沛,種植3個月后,就能迎來地瓜葉採摘期,到時,他們將購進200頭五腳豬幼崽進行喂養,而紅薯的老莖和果實就是它們最好的原生態飼料﹔與此同時,還可搜集五腳豬的糞便進行發酵制成農家肥,持續不斷地“反哺”紅薯,形成種養互補的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