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失利當如何?海南省教培院專家支招

記者 陳蔚林 通訊員 劉曉惠

2021年06月28日08:24  來源:海南日報
 
原標題:接納情緒 拓寬視野 承擔責任

近日,2021年海南省普通高考放榜。每到這時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為幫助考生調節考后情緒,引導考生和家長正確看待考試成績,記者6月27日專訪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訓院心理健康研究員符明,為考生和家長“支招”。

“相信現在考生們當中,應該既有心願得償的喜悅,又有失之交臂的懊惱,也有對未知前程的無限遐思。如果感覺高考成績不如意,又或者說失利了,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符明開門見山地為考生提出三點建議:接納情緒、拓寬視野、承擔責任。

符明說,所謂“失利”,是與個人的常態相比較而言的。比如,考生“一模”“二模”成績穩定,摩拳擦掌隻待奔赴夢想的大學了,但真正的高考考場上卻發揮失准,最終成績沒能反映出自己的真實能力。作為考生,此時會感到懊惱、憤懣、自責,甚至是自我懷疑。

“這很正常,可以給自己一些時間體會、感受和接納這樣的情緒,不用種種的‘如果’‘要是’去追溯往昔或腦補未來從而鞏固這種情緒,也不要通過壓抑情感、逃離別處。”符明說,考生需要不被情緒牽著走,純粹“靜觀其變”。隻有“接納”才能讓自己盡快走出情緒,更為理智地審視現狀、收集資訊,最終做出明智的選擇。

符明分析,“失利”所帶來的深重焦慮與自責,源自對考生高考意義的過度詮釋。“高考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段經歷,而每一段經歷都有它的意義,成功如此,失利亦然。當我們把高考的成功看作是對過往努力付出的獎勵,那麼高考的失利也會為我們提供總結教訓、積累經驗的機會。”她說,如果能從更高的角度去審視生活的目標,那麼高考在人生的驛站中隻佔了一小段,“它會帶你來到一條岔路的起點,但這條道路上的精彩與否,還要看你接下來的表現。如果一個人的目標明確,可達、可識、可辨,那麼從一段挫折中所汲取的營養,恰可成為下一程成長的給養。很多事,身處其中時是生命的不能承受之重,經過一段時光再回望,就會有雲淡風輕的豁達。因此,在成長的路上,要勇於面對、接納真正的自我,了解自己的所長與所短,明確自己成長的方向,這樣在看待高考得失時才會有一顆平常心。”

符明強調,高考是一場成人禮,“責任”“擔當”是在成人禮上提到最多的字眼,也是值得履行和銘記的箴言。高考失利時,“責任”意味著,不放任自己沉溺於情緒中無法自拔、自暴自棄、怨天尤人,而是就事論事、冷靜分析、合理歸因,從促進自身發展的角度做出最優選擇。她建議考生,一旦做出選擇,無論是復讀重考,還是填報志願,都要認真對待,而不是得過且過、隨波逐流,“人生就是由無數次的選擇構成的,要把握這一成長的契機,這就是一種擔當。”

符明還對考生父母提出了建議,希望父母對高考失利的孩子充分共情,做孩子心靈的支柱和情緒調適的榜樣,鼓勵孩子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面對孩子高考分數失利,父母的情緒會十分復雜,失落、難過、心痛、尷尬,不一而足。”符明說,心理學家波文認為家庭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准確的情緒單位,每個家庭成員之間都是相互影響的。父母如果能夠坦然面對現實,客觀地向孩子表達面對分數失利所產生的情緒體驗,不夸大、不掩飾,對孩子而言是一種情感表達的榜樣,同時也可以幫助他們放下自責的包袱。

符明還說,備考是一段艱苦的旅途,如果付出的努力沒有得到預期的回報,孩子此時的挫敗感可想而知,父母在這時要充分肯定孩子為此作出的努力,鼓勵他們接受並表達自己的情緒,引導孩子看到失利背后所能吸取的教訓。還有,未來的路因高考失利而偏離了預計的軌道,那麼重新設計時需要引起怎樣的注意。

她認為,高考失利可為父母子女間提供深入互動的契機,家長可以借此心平氣和地同孩子一起梳理想法、制定計劃,同時探討選擇背后的理念與價值觀,“明智的家長會將選擇的權利與責任交給孩子,站於他們的身側提供幫助與引導,通過高考的這段經歷增進親情、促成孩子的成長。”

(責編:潘惠文、蔣成柳)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