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海南頻道>>海南新聞

海南紅色家風|張世英言傳身教傳承紅色基因 教導兒子扎根基層磨煉初心 

2021年09月30日10:15 | 來源:人民網-海南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

一封家書,紙短情長。它記錄了一段段革命事跡,蘊含了一顆顆赤子初心,也彰顯了一片家國情懷!海南省文明辦聯合人民網海南頻道推出“海南紅色家風”專欄,邀您一起與海南知名作家共同穿越時空隧道,與先烈們展開心靈對話,感受濃厚熾烈的初心使命,繼承和弘揚革命前輩的紅色家風。

圖片來源:書籍《回眸父輩的世紀》

張世英對張百煉的教導

“五指山這塊土地,是抗日戰爭時期我們瓊崖縱隊挺進支隊開辟的一塊根據地。那時這裡還是荒無人煙,蚊虫叮咬不說,又有敵偽的封鎖,裝備差,缺衣少食,不僅要打仗,還常常吃不上飯,一天一人能發上兩個野菜飯團子就算好的了,有的時候連野菜飯團子都沒有。開始時一些戰士情緒比較低落,埋怨說不該到這荒涼之地開辟什麼根據地。當時率領挺進支隊的李振亞是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就對他們說,這是革命的需要,我們海南現在的條件比紅軍長征時期要好得多,長征時期更艱苦,爬雪山過草地,比現在條件更惡劣,連野草都沒得吃,現在起碼有野菜野果子吃,還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的?

孩子,說實話,那時候的條件確實是比較辛苦,可瓊崖縱隊的戰士們不但挺過來了,而且還在這裡建立了白沙抗日民主政府,成為瓊崖領導機關所在地。你們現在的條件好得多了,與瓊崖縱隊相比、與紅軍老戰士相比,你還有什麼不安心的?

你長期在干部家庭生活,容易產生嬌驕二氣,隻有在基層多鍛煉,才能很好地克服這個毛病。你的名字叫百煉,就是百煉成鋼的意思,就是要到艱苦的地方,到基層連隊多多歷練,培養艱苦朴素的作風,練就百折不撓的精神,到黨的事業最需要的地方去實現自己人生價值,成為一名對祖國有用的人。”

百煉成鋼在基層 優良家風育后人

——重讀張世英烈士對兒子的教導有感

——海南省作協副秘書長、海口市作協常務副主席 彭桐

這不是生搬硬套打壓式的教育,而是經歷過戰火紛飛歲月歷經磨難成就自我后的言傳身教。瓊崖革命先輩張世英在兒子由偏遠之地從軍想回城裡懇求之際、在兒子因表現突出被組織擬調到軍區機關工作征求意見之際,屢次規勸兒子“安心”在野、留在“基層”磨煉,體現了我軍優秀共產黨員對革命事業的無比忠誠和對基層、戰友的情懷,尤其是注重對子女的教育從點滴小事抓起,始終從嚴要求,讓優良家風育人並得以傳承的時代風范。

在張世英看來,基層是最鍛煉人的地方。他光輝的革命的一生,有較長時間在基層摸爬滾打,他的優秀與人生的歷練密不可分。張世英1918年出生於泰國,1927年被父親送回海南家鄉讀書,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二年在培黨小學當教師,從事地下秘密工作,並擔任黨支部書記。1939年2月日軍侵瓊后他加入瓊崖抗日獨立總隊,就一直扎根在基層,從政工隊員到政工隊長、中隊長、大隊政委,又挺進支隊任副支隊長、支隊長,再到瓊崖縱隊第一總隊副總隊長、第三總隊總隊長。他一直身先士卒在前線作戰,經歷過大大小小的戰斗,用槍杆打拼出一片天地,發展了瓊文根據地,創建了瓊山縣西部根據地、儒萬山根據地,開進六芹山,挺進五指山,直至1950年海南島解放。1990年初,時任海南軍區副司令員年逾七旬的張世英還在為工作忙碌而奔波,終因勞累過度住進醫院於同年3月26日不幸病逝。

在和平年代,張世英對兒子張百煉的教誨讓人如沐春風,其聲也如春雷響徹在耳。1974年作為長子的張百煉應征入伍,在軍人世家的他滿以為通過父親的關系可以被安排得好些,沒想到父親早已預先同有關部門打好招呼,對其安排提出不留在城市、不留在機關、不留在父親身邊的“三不”和要到野戰部隊去、到基層連隊去、到艱苦的地方去的“三到”要求,就這樣他到了生活異常艱苦的五指山區。而他入伍后第一次與前來部隊檢查的父親見面時,父親不僅不在意他流露出的想調回海口的強烈想法,也不搞特殊讓他一起享受領導接待標准的用餐,讓他回連隊吃飯,還給他上了一堂憶苦思甜的大課:

“五指山這塊土地,是抗日戰爭時期我們瓊崖縱隊挺進支隊開辟的一塊根據地。那時這裡還是荒無人煙,蚊虫叮咬不說,又有敵偽的封鎖,裝備差,缺衣少食,不僅要打仗,還常常吃不上飯,一天一人能發上兩個野菜飯團子就算好的了,有的時候連野菜飯團子都沒有。開始時一些戰士情緒比較低落,埋怨說不該到這荒涼之地開辟什麼根據地。當時率領挺進支隊的李振亞是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就對他們說,這是革命的需要,我們海南現在的條件比紅軍長征時期要好得多,長征時期更艱苦,爬雪山過草地,比現在條件更惡劣,連野草都沒得吃,現在起碼有野菜野果子吃,還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的?”

這一席話讓人五味雜陳,感慨萬千,就在聽者沉浸於所述的革命往事之際,一段語重心長的話又砸在了聽者的心坎上:“孩子,說實話,那時候的條件確實是比較辛苦,可瓊崖縱隊的戰士們不但挺過來了,而且還在這裡建立了白沙抗日民主政府,成為瓊崖領導機關所在地。你們現在的條件好得多了,與瓊崖縱隊相比、與紅軍老戰士相比,你還有什麼不安心的?”這諄諄教誨讓聽者的委屈頓消,感到非常慚愧,同時父親剛毅的臉龐和慈祥的眼神也永遠深刻進了兒子的心中。

張世英對兒子的言傳身教是一貫制的。1979年5月,張百煉通過自己努力成為團政治處組織干事,又參加了廣州軍區政治部的培訓學習,組織部領導想調他到軍區機關工作,在征求父親意見時很意外地又被“卡”住。父親不僅對他講述了自己的基層成長經歷,還情深意長地說道:“你長期在干部家庭生活,容易產生嬌驕二氣,隻有在基層多鍛煉,才能很好地克服這個毛病。你的名字叫百煉,就是百煉成鋼的意思,就是要到艱苦的地方,到基層連隊多多歷練,培養艱苦朴素的作風,練就百折不撓、知難而進的精神,到黨的事業最需要的地方去實現自己人生價值,成為一名對祖國有用的人。”

知子莫若父。父親像一位老中醫,仔細為兒子在精神上把脈,用言語激勵,並給出良方讓其在基層多加鍛打錘煉,以真正消除骨子裡的病灶,最終能以陽光康健的體魄實現理想,真正做成一個社會和國家的棟梁之才。看似冷漠、實則火熱,看像阻礙,實為助力,一位軍人父親的拳拳之心、教子深意,在這段鏗鏘有力的話語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尤為讓人感懷的是,這讓人熱血沸騰、豁然開朗的話裡深藏著的一位正直偉岸的父親真正的大愛,值得孩子一生去體會和品味。張百煉后來主動要求回原部隊去,在父親曾經戰斗過的地方,一干就是16年,而且在父親去世20多年后還撰文追憶父親的風採,表達銘記父親所給的種種“政治交待”,可見其革命精神和優良家風的影響深遠。

中國家風家訓文化源遠流長,其基本功能便有訓導教育子女成人成才。時隔半個世紀,張世英的表率示范,教子良言,仍清晰在耳,相信未來也會爍爍閃光。其提倡並父子踐行的艱苦朴素的作風,仍是對我們這個富裕的時代的一個溫馨提示,也是不斷前進的社會不該丟棄的歷史財富之一。

相關作品閱讀:

佔定初:鄉村郎中拿起武器鬧革命 紅色精神勵后人

張雲逸的一封家書 訴說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

孫毓雄:大公無私赴革命 奉獻精神傳后人

陳理文臨終前叮囑家人:不要向政府提任何要

馮白駒:跟黨走聽黨話 瓊崖革命精神代代相傳

肖煥輝、王仲民革命伉儷:傳承紅色基因 教育子女不享特權

王國興:心系黎苗地區發展 教育后人勤儉持家刻苦學習

黃長軒犧牲前的最后一封家書:殷殷關懷寄深情 諄諄教誨激奮進

孫家仲:紅色精神涵養后人 家族“四寶”代代傳承

史廣發:初心向黨潤家風 家國情懷代代傳

林和平:戰場上屢立奇功的參謀長 教育后人不將功績挂嘴邊

洪劍雄家書背后的紅色浪漫:勉勵妻子為革命加強學習

符克致信家人:我們的家庭終有光明的一日

一封家書讀懂黃長軒的家國情懷

李碩勛寫給妻子的絕筆信:死后勿為我過悲

王月娥、朱進海革命伉儷:教育孩子不吃老本,要立新功

龐瓊花:英雄精神傳后世 故鄉“長”出助民“娘子軍”

馮白駒:革命英雄精神長存 紅色家風滋養后代

符克:親筆家書訴衷腸 不畏困難擔使命

洪劍雄致信勉勵妻子堅定信仰 為革命工作努力奮斗

符克烈士致親人的家書:抗戰救國是我的天職

洪劍雄致妻子的家書:勇敢奮斗是惟一的武器

麥宏恩最后的家書:以革命之血換得自由之花

王器民致妻子遺書:打起精神來繼續我的遺志

海南“紅色家風”主題讀書活動即將舉行 講述海南的“家風故事”

(責編:潘惠文、蔣成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