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鸿雁汇智”筑“凤巢” 候鸟人才聚山城

——五指山“鸿雁汇智工程”创新案例显成效

王硕 樊欢迪

2020年12月17日19:43  来源:人民网-海南频道
 

编者按:五指山,地处海南腹地,被称为“翡翠山城”。因山水优美,气候宜人,空气绝佳,每年吸引大量候鸟群体旅居过冬。2020年,五指山市创新启动“鸿雁汇智”工程,建立完善鸿雁智库,积极发挥五指山候鸟人才工作站桥梁纽带作用,用好用活候鸟人才,并吸一批来自全国各地医疗、教育、文化等重点领域的优秀候鸟人才,采取专家门诊、教育培训、顾问指导、项目合作、志愿服务等方式发挥作用2000余人次,激励“鸿雁”们为五指山经济社会发展和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汇智聚力。

胡大一:设立五指山市首个名医工作室

据悉,胡大一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是国家和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世界心脏联盟理事、美国心脏病学学院(ACC)国际理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等职务。在技术创新方面,胡教授率先在我国开展射频消融根治快速心律失常技术,并向全国150多家医院以及印度、越南、日本等国推广普及此项技术,先后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在人才培养方面,其先后培养100余名硕士、博士、博士后。在学科建设方面,积极推进心内、外科一体,兼顾儿科建设,创立先进科学模式,在我国心血管领域独树一帜。

据了解,“胡大一”团队专家有150余名,自今年8月份在五指山市挂牌设立“胡大一”名医工作室以来,胡大一团队的医生采取专家门诊、培训指导等方式每月定期专家到五指山市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五指山市人民医院)轮流坐诊一周。

胡大一教授表示,五指山医疗事业目前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胡大一团队将会充分发挥“名医工作室”作用,利用自身及专家团队的医疗知识和科研技术,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平台建设为重点、以打造康复品牌为突破,力争推动让五指山的医疗事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胡大一”名医工作室在五指山市正式挂牌成立

左兴武:入党49年 不忘初心发散光和热

“鸿雁不怕长途跋涉,到哪里都能把居住地当成故乡爱护,这就是志愿者协会的寓意。”谈起为什么要组建五指山市鸿雁爱心志愿者协会,会长左兴武打开了话匣子,“起初都是单枪匹马做公益,力量有限,如果把爱心人士聚集起来,劲儿往一处使,就能发挥大作用。”

2013年左兴武从黑龙江省来到海南五指山市,原本可以享受平静退休生活的左兴武却闲不下来,一直在帮助有需要的人们,做志愿者、做公益、捐款捐物……在这过程中,左兴武也认识了很多有爱心的“候鸟”群体,“既然大家都有这个意愿,不妨试试组建一个团队?”2017年11月,左兴武组建了五指山市鸿雁爱心志愿者协会,东到黑龙江,西到新疆,北到内蒙古的候鸟人才纷纷加入。

五指山市鸿雁爱心志愿者协会获得“先进集体”称号(受访人供图)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协会联合候鸟工作站组织了候鸟人才、志愿者、合唱团员为抗击疫情捐款,筹得资金56500元。不仅如此,协会自组建以来,工作的范围覆盖了扶贫、爱心助学、科技支农、下乡演出、教育培训等,“我们还在不断吸纳更多行业的‘候鸟’人才,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左兴武说。

左兴武(右)与友人(受访人供图)

左兴武同志虽已年近古稀,但每天依然为组织五指山的“鸿雁”们开展各种服务工作而忙碌着。他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会继续鼓励和引导更多的“鸿雁”们致力于五指山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

刘胜利:发挥余热 为五指山发展汇智聚力

“很多工作都是大家一起做的”,谈起自己在候鸟工作站的工作,刘胜利感慨道。

刘胜利是五指山市候鸟人才工作站副站长,曾任上海期货交易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副站长。因为工作原因与海南结缘,退休后,刘胜利选择留在五指山;也因为热心组织候鸟群体工作,一年前,刘胜利与五指山市“候鸟”人才工作站签订合同,专职为工作站服务。

刘胜利介绍,工作站工作定位,那就是服务政府、服务社会、引导候鸟人才为五指山献智献策。

“五指山的红茶是大叶茶中的精品,自古以来都是贡品,解放以后销售量很大,我们现在考虑怎么把销路打通。”一年来,他们根据当地需要,结合产业发展,建立产业科研基地,帮助当地打造品牌。海南自由贸易港总体方案出台后,群策群力,为自贸港建设建言献策,为五指山发展提供方案和路径。

为了给来五指山市服务的候鸟人才提供便利,及时掌握五指山市的人才政策,刘胜利主笔编写了《五指山市“候鸟”人才服务手册》。

“写本手册就是为了让他们了解五指山,五指山这个地方宜居、宜养、宜业,适合创业,适合这些人才来五指山发挥余热,这是我们做的初衷。”

刘胜利说,五指山是靠大家托起来的,候鸟工作站做的就是桥梁工作,只要有候鸟人才来了,有意愿为五指山服务的候鸟人才,都可以来这里报到,我们也努力把工作站打造成候鸟人才的大本营。

张玉书:激发五指山干部学俄语的热情

“我教的俄语班有193个学生,一共3个班,每周二到周日都有课”,在五指山市候鸟人才工作站,记者见到了张玉书教授,说起他去年开班的五指山市俄语培训班,张教授充满激情。

三年前,张玉书教授从祖国北端的黑龙江省黑河市,来到了海南。一到五指山就爱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决定在这里开始他退休后的新生活。

“原来没想打算再工作,来了看到海南要建国际旅游岛,且海南省正在推行“全面提升公民外语水平行动”。俄罗斯游客是海南主流外籍游客之一,我专业就是俄语,虽然岁数大了但也想为海南做贡献,就主动找到五指山市组织部。”张教授说。

在老家千里之外的温暖山城,张玉书教授再次捡起自己的“老本行”,为五指山的党政、企事业单位、教师队伍等教授俄语入门课程。一年多的教学,每次授课近两个小时的课程,已经77岁高龄的张教授没喊过累,还说自己收获很多感动。

“大家学习热情特别高,基本上有空都不会缺课”,张教授说,他印象最深的是番阳有位校长,每天晚上不吃饭就来,晚上上完课很晚来再赶回去,几乎一节课不落。大家学习的精神也支撑着他在77岁高龄,仍然坚持站在讲台上。

“我愿意发挥余热、老有所为,争取通过培训从语言方面提升五指山的旅游接待能力与服务能力,让更多的外国友人到五指山旅游。”

张玉书教授(左2)在俄语培训班开班仪式上讲话(受访人供图)

朴俐静:把音乐种在学生心坎里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一阵悠扬歌声从教室传来,位于五指山市的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音乐老师朴俐静正在上课,学生们也听得异常专注。从吉林延边到海南五指山,从声乐演员到音乐教师,身份的转变给处于退休生活的朴俐静带来新奇感受,也让她爱上了这个常年被山雾环绕的城市。

现年55岁的朴俐静是吉林省延边歌舞团一级演员,2016年来到五指山市的,“当时爱人身体不好,吉林太冷,就选择到五指山调养身体。”作为专业的声乐演员,初来乍到的朴俐静通过音乐认识了更多“候鸟”朋友,从而走上教师的职业道路。

为零基础的学生教授专业的乐理知识,看着学生们一天天进步,朴俐静感受到更多成就感,而学生们感激她的付出,表示她是“最细心最耐心最有气质的老师”。更多的学生也因为她从此喜欢上音乐,在音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教师节,朴俐静(左三)收到学生送的花(受访人供图)

“现在要上课、演出、练习等等,确实觉得时间不够用。”朴俐静还受聘于五指山文联,并参加了候鸟艺术团,经常去到五指山市各个地方进行表演,“我是朝鲜族,当地很多是黎族和汉族,因为音乐还是能互相融合、互相欣赏。”朴俐静说。

朴俐静的退休生活虽然忙碌却很充实,“五指山有着很轻松的工作环境,还能做我喜欢的事情,生活工作都非常愉快。”朴俐静表示,五指山市已经成为她的“第二故乡”,希望自己能持续为五指山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责编:刘杨、王庆芳)

72小时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