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网海南频道>>海南新闻

海南红色家风|张世英言传身教传承红色基因 教导儿子扎根基层磨炼初心 

2021年09月30日10:15 | 来源:人民网-海南频道
小字号

编者按:

一封家书,纸短情长。它记录了一段段革命事迹,蕴含了一颗颗赤子初心,也彰显了一片家国情怀!海南省文明办联合人民网海南频道推出“海南红色家风”专栏,邀您一起与海南知名作家共同穿越时空隧道,与先烈们展开心灵对话,感受浓厚炽烈的初心使命,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

图片来源:书籍《回眸父辈的世纪》

张世英对张百炼的教导

“五指山这块土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琼崖纵队挺进支队开辟的一块根据地。那时这里还是荒无人烟,蚊虫叮咬不说,又有敌伪的封锁,装备差,缺衣少食,不仅要打仗,还常常吃不上饭,一天一人能发上两个野菜饭团子就算好的了,有的时候连野菜饭团子都没有。开始时一些战士情绪比较低落,埋怨说不该到这荒凉之地开辟什么根据地。当时率领挺进支队的李振亚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就对他们说,这是革命的需要,我们海南现在的条件比红军长征时期要好得多,长征时期更艰苦,爬雪山过草地,比现在条件更恶劣,连野草都没得吃,现在起码有野菜野果子吃,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

孩子,说实话,那时候的条件确实是比较辛苦,可琼崖纵队的战士们不但挺过来了,而且还在这里建立了白沙抗日民主政府,成为琼崖领导机关所在地。你们现在的条件好得多了,与琼崖纵队相比、与红军老战士相比,你还有什么不安心的?

你长期在干部家庭生活,容易产生娇骄二气,只有在基层多锻炼,才能很好地克服这个毛病。你的名字叫百炼,就是百炼成钢的意思,就是要到艰苦的地方,到基层连队多多历练,培养艰苦朴素的作风,练就百折不挠的精神,到党的事业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成为一名对祖国有用的人。”

百炼成钢在基层 优良家风育后人

——重读张世英烈士对儿子的教导有感

——海南省作协副秘书长、海口市作协常务副主席 彭桐

这不是生搬硬套打压式的教育,而是经历过战火纷飞岁月历经磨难成就自我后的言传身教。琼崖革命先辈张世英在儿子由偏远之地从军想回城里恳求之际、在儿子因表现突出被组织拟调到军区机关工作征求意见之际,屡次规劝儿子“安心”在野、留在“基层”磨炼,体现了我军优秀共产党员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对基层、战友的情怀,尤其是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从点滴小事抓起,始终从严要求,让优良家风育人并得以传承的时代风范。

在张世英看来,基层是最锻炼人的地方。他光辉的革命的一生,有较长时间在基层摸爬滚打,他的优秀与人生的历练密不可分。张世英1918年出生于泰国,1927年被父亲送回海南家乡读书,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在培党小学当教师,从事地下秘密工作,并担任党支部书记。1939年2月日军侵琼后他加入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就一直扎根在基层,从政工队员到政工队长、中队长、大队政委,又挺进支队任副支队长、支队长,再到琼崖纵队第一总队副总队长、第三总队总队长。他一直身先士卒在前线作战,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战斗,用枪杆打拼出一片天地,发展了琼文根据地,创建了琼山县西部根据地、儒万山根据地,开进六芹山,挺进五指山,直至1950年海南岛解放。1990年初,时任海南军区副司令员年逾七旬的张世英还在为工作忙碌而奔波,终因劳累过度住进医院于同年3月26日不幸病逝。

在和平年代,张世英对儿子张百炼的教诲让人如沐春风,其声也如春雷响彻在耳。1974年作为长子的张百炼应征入伍,在军人世家的他满以为通过父亲的关系可以被安排得好些,没想到父亲早已预先同有关部门打好招呼,对其安排提出不留在城市、不留在机关、不留在父亲身边的“三不”和要到野战部队去、到基层连队去、到艰苦的地方去的“三到”要求,就这样他到了生活异常艰苦的五指山区。而他入伍后第一次与前来部队检查的父亲见面时,父亲不仅不在意他流露出的想调回海口的强烈想法,也不搞特殊让他一起享受领导接待标准的用餐,让他回连队吃饭,还给他上了一堂忆苦思甜的大课:

“五指山这块土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琼崖纵队挺进支队开辟的一块根据地。那时这里还是荒无人烟,蚊虫叮咬不说,又有敌伪的封锁,装备差,缺衣少食,不仅要打仗,还常常吃不上饭,一天一人能发上两个野菜饭团子就算好的了,有的时候连野菜饭团子都没有。开始时一些战士情绪比较低落,埋怨说不该到这荒凉之地开辟什么根据地。当时率领挺进支队的李振亚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就对他们说,这是革命的需要,我们海南现在的条件比红军长征时期要好得多,长征时期更艰苦,爬雪山过草地,比现在条件更恶劣,连野草都没得吃,现在起码有野菜野果子吃,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

这一席话让人五味杂陈,感慨万千,就在听者沉浸于所述的革命往事之际,一段语重心长的话又砸在了听者的心坎上:“孩子,说实话,那时候的条件确实是比较辛苦,可琼崖纵队的战士们不但挺过来了,而且还在这里建立了白沙抗日民主政府,成为琼崖领导机关所在地。你们现在的条件好得多了,与琼崖纵队相比、与红军老战士相比,你还有什么不安心的?”这谆谆教诲让听者的委屈顿消,感到非常惭愧,同时父亲刚毅的脸庞和慈祥的眼神也永远深刻进了儿子的心中。

张世英对儿子的言传身教是一贯制的。1979年5月,张百炼通过自己努力成为团政治处组织干事,又参加了广州军区政治部的培训学习,组织部领导想调他到军区机关工作,在征求父亲意见时很意外地又被“卡”住。父亲不仅对他讲述了自己的基层成长经历,还情深意长地说道:“你长期在干部家庭生活,容易产生娇骄二气,只有在基层多锻炼,才能很好地克服这个毛病。你的名字叫百炼,就是百炼成钢的意思,就是要到艰苦的地方,到基层连队多多历练,培养艰苦朴素的作风,练就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精神,到党的事业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成为一名对祖国有用的人。”

知子莫若父。父亲像一位老中医,仔细为儿子在精神上把脉,用言语激励,并给出良方让其在基层多加锻打锤炼,以真正消除骨子里的病灶,最终能以阳光康健的体魄实现理想,真正做成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看似冷漠、实则火热,看像阻碍,实为助力,一位军人父亲的拳拳之心、教子深意,在这段铿锵有力的话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尤为让人感怀的是,这让人热血沸腾、豁然开朗的话里深藏着的一位正直伟岸的父亲真正的大爱,值得孩子一生去体会和品味。张百炼后来主动要求回原部队去,在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一干就是16年,而且在父亲去世20多年后还撰文追忆父亲的风采,表达铭记父亲所给的种种“政治交待”,可见其革命精神和优良家风的影响深远。

中国家风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其基本功能便有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时隔半个世纪,张世英的表率示范,教子良言,仍清晰在耳,相信未来也会烁烁闪光。其提倡并父子践行的艰苦朴素的作风,仍是对我们这个富裕的时代的一个温馨提示,也是不断前进的社会不该丢弃的历史财富之一。

相关作品阅读:

占定初:乡村郎中拿起武器闹革命 红色精神励后人

张云逸的一封家书 诉说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

孙毓雄:大公无私赴革命 奉献精神传后人

陈理文临终前叮嘱家人:不要向政府提任何要

冯白驹:跟党走听党话 琼崖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肖焕辉、王仲民革命伉俪:传承红色基因 教育子女不享特权

王国兴:心系黎苗地区发展 教育后人勤俭持家刻苦学习

黄长轩牺牲前的最后一封家书:殷殷关怀寄深情 谆谆教诲激奋进

孙家仲:红色精神涵养后人 家族“四宝”代代传承

史广发:初心向党润家风 家国情怀代代传

林和平:战场上屡立奇功的参谋长 教育后人不将功绩挂嘴边

洪剑雄家书背后的红色浪漫:勉励妻子为革命加强学习

符克致信家人:我们的家庭终有光明的一日

一封家书读懂黄长轩的家国情怀

李硕勋写给妻子的绝笔信:死后勿为我过悲

王月娥、朱进海革命伉俪:教育孩子不吃老本,要立新功

庞琼花:英雄精神传后世 故乡“长”出助民“娘子军”

冯白驹:革命英雄精神长存 红色家风滋养后代

符克:亲笔家书诉衷肠 不畏困难担使命

洪剑雄致信勉励妻子坚定信仰 为革命工作努力奋斗

符克烈士致亲人的家书:抗战救国是我的天职

洪剑雄致妻子的家书:勇敢奋斗是惟一的武器

麦宏恩最后的家书:以革命之血换得自由之花

王器民致妻子遗书:打起精神来继续我的遗志

海南“红色家风”主题读书活动即将举行 讲述海南的“家风故事”

(责编:潘惠文、蒋成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