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貿故事: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的“蝶變”之路

2020年04月12日23:16  來源:人民網-海南頻道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 人民網海南頻道記者孟凡盛攝

人民網三亞4月13日電(毛雷、孟凡盛) 從幾乎“一張白紙”到海南自貿區(港)建設“科技高地”之一,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隻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時間。

打開地圖,崖州灣在三亞的最西邊,也是三亞僅存不多的臨海成片未開發的土地,寸土寸金。“當時我們來的時候,甚至是自己宣布自己任命,幾乎一切都是從頭開始干。”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副書記童立艷告訴記者,“一張白紙”既是崖州灣科技城的劣勢,也是優勢。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 人民網海南頻道記者孟凡盛攝

劣勢體現在這裡基礎條件差,有科研單位工作人員“剛來時出門吃頓飯,飯錢26元,打車費42元。”。而優勢,則是可以高標准規劃,一切按照最先進的理念來開發建設。

2019年5月,《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總體規劃》獲得海南省政府批准,這裡被定位為國家深海科技創新中心、“南繁硅谷”及產學研城深度融合的聚集地,按照這一理念,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計劃打造“一港三城一基地”(即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深海科技城、南繁科技城、科教城,以及南山港和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

“這裡出門就是海,而且是深海,對於我們來說,太方便了。”上海交通大學三亞崖州灣深海科技研究院副院長魯佳寶說,作為國內深海研究領域的領頭羊之一,上海交大是較早進駐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的高校,現在看來,這個決定是非常正確的。

2019年8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學三亞崖州灣深海科技研究院成立。該研究院將圍繞深海科技領域,對接三亞深海科技產業發展需求,推進開展深層海水綜合利用、深海網箱養殖技術、海上實測技術、海上試驗場建設等高新技術項目與科學研究,打造深海科技公共平台。

在魯佳寶看來,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的優勢明顯。水深一千米以上的海域被稱作深海,我國深海的大部分都在南海,從三亞出發越200海裡即可達到深海開展研究,這是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優勢。

“我們以前在上海的時候,一開始隻能在淺海甚至湖裡做實驗,真正要到深海去的時候,要花很長時間,現在到了三亞,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魯佳寶說。然而,三亞靠近深海這一區位優勢一直存在,為何現在才來三亞?魯佳寶直言,海南自貿區(港)建設也是巨大的吸引因素之一。“我們希望在海南自貿區(港)建設過程中做出自己的貢獻。”

和上海交大一樣,今年初已有中科院海南種子創新研究院、中科院南海所、中國地調局南海地質科學院、浙江大學等50多家國內頂尖研究機構入駐三亞崖州灣科技城。

吸引高校和企業入駐的另一個因素,是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

“如果不是看好這裡的發展前景和營商環境,我們估計都走了。”說這個話的是中興通訊三亞研究院研發中心負責人羅威。

曾幾何時,中興通訊三亞研究院研發中心大樓建設成為羅威的一塊“心病”:2009年,中興選擇在三亞建設研發基地,直到2019年才把樓蓋起來。為什麼這麼慢?“審批環節多、流程長!”羅威說,光土地証就辦了6年,而在審批的關鍵環節,各個部門又開始“踢皮球”。

在海南出台優化營商環境行動計劃的大背景下,為園區量身定制個性化扶持政策,把省市兩級審批權限直接下放給園區,實行極簡審批。有了審批權限又了解企業痛苦的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馬上就辦”,不到半個月羅威就拿到了施工許可証。

 辦土地的六年和拿到施工許可証的半個月,讓羅威深切意識到,這裡的營商環境“變了”。

 據介紹,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探索實施“特別極簡審批”的審批模式,先后承接了省、市級委托至科技城管理局辦理的行政審批權限共計79項,設立綜合服務窗口,集中一窗受理,限時一章辦結,真正實現“三減兩加”,即“減流程、減材料、減成本”“加服務、加監管”。出台了《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產業發展優惠政策(試行)》及《細則》,給予企業落戶、科研創新、科技金融等六個方面的獎勵與扶持。

2019年,海南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完成市級或園區協議簽訂的企業及科研機構共51家。學校、醫院、安置區、商業區等基礎和配套設施全部開工建設,全年續建及新開工項目51個,總投資365億元,完成投資60.48億元。 作為承接自貿港政策的重點園區,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將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佔領未來高新技術產業制高點,為推動海南自貿港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責編:陳海燕、席秀琴)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