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引入資本改造“城中村” 繁榮夜間經濟 

劉襲 特約記者 李珂

2020年06月19日10:01  來源:海南日報
 
原標題:新夜市點亮新“夜”態

  夜市的餐飲車設有備餐台、帶水龍頭的洗菜盆等,每個攤主都佩戴健康証牌和口罩,讓消費者吃得放心。 通訊員 羊文彪 攝

  6月12日,儋州市那大鎮主城區文化北路八街夜市試營業。儋州米爛、烤青衣螺、海蟹粥等各種美食小吃讓市民和游客大飽口福。與老城區的那恁夜市不同,這裡還有經營精品服飾等眾多小商品的攤位,還有配備齊全的近300平方米大舞台,不時有演出團隊表演儋州調聲、歌舞等節目。

  文化北路八街夜市面積接近2萬平方米,規劃大小攤位160個,可容納1500人同時就餐,提供800多個就業崗位,免費公共停車場有500多個機動車位,1000多個電動車位。這是儋州新增的市民夜間消費重要場所,也是儋州那大鎮主城區一道閃亮的風景線。6月18日,負責夜市經營的負責人王潘任告訴海南日報記者:“試營業的第2天,逛夜市的市民和游客達5萬人次,現在每天的客人有1萬多人次。”試營業首日,每個攤位平均營業額達2000元以上。

  50多歲的儋州市民林瑞明點贊:“政府為市民辦了一件大好事,城市變美了,市民住得更加舒適﹔夜市豐富了,市民生活更加便利。”

  夜間經濟激發北部新區動能

  經過多年建設,儋州市那大鎮主城區的北部新區已初具規模,高樓林立,街道寬敞。那大鎮文化北路八街處於北部新區的中心地帶,區位優勢明顯,但卻成為新的“城中村”,八街地處先鋒社區,兩旁大都是先鋒社區居民建的自住民房。八街也是一條斷頭路,南北寬50米的大街,有長達380多米是泥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濘不堪。街道西側是40畝的雜草叢生的荒地,屬於那大鎮那恁村委會愛圖村小組的,一直沒有開發。被四周高樓圍住的文化北路八街雖然地處那大鎮主城區,但外部環境看起來像農村,人流和客流稀少。

  儋州市在那恁路200米長街區,建設佔道觀光夜市,改造提升供水配電系統、夜景亮化、美化工程等,規劃142個移動攤位,解決三四百人就業,打造了一張城市旅游新名片。但地處老城區的那恁夜市地方小,夜市規模不大,特別是缺乏停車位,局限性明顯,難以推動儋州夜間經濟的大規模發展。

  2019年年底,儋州市委書記袁光平帶隊到那大鎮調研夜間經濟,經過現場辦公,建議把八街斷頭路寬闊的場地改造為夜市,旁邊40畝荒地可改造為停車場,方便市民游客停車,以此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前來消費。儋州市委主要負責人指出,辦一家較大規模的夜市,能給北部新區帶來更旺人氣,既讓“城中村”繁榮起來,煙火味更濃﹔又推動儋州夜間經濟規模發展,激發那大北部新區發展的新動能。

  儋州市委市政府在統籌謀劃夜間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求那大鎮在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的文化北路八街夜市,建設“高檔”的佔道夜市。要求提升和規范夜市的規劃建設水平,打造具有儋州特色的城市夜市精品和夜間經濟示范點,能夠促進儋州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加快區域經濟協調健康發展。

  文化北路八街夜市是儋州市委市政府精心謀劃夜間經濟的一個亮點:2家夜市在那大鎮老城區和新城區平衡布局,城南城北市民就近到夜市吃美食購物,激發全城人的夜間消費熱情,推動儋州夜間經濟快速發展。

  8家股東合力辦好“高檔”夜市

  怎麼辦“高檔”夜市?那大鎮黨委鎮政府有個基本認識,即強化文化北路八街夜市的硬環境,與北部新區優美環境相吻合。分管夜市的那大鎮黨委副書記王進豪說:“完善夜市的硬環境,能夠提升城市形象,還可促進經濟發展。”

  建“高檔”夜市,首先要發展思路對,負責夜市籌建和管理班子,一開始提出鄉村旅游與夜市融合發展,引入6家各具特色的鄉村旅游村和農場資本與那恁村和先鋒社區合股組建儋州美好新旅游公司,那恁村負責停車場建設,先鋒社區負責夜市場地規劃。“投資1000多萬元,8家股東合建‘高檔’夜市。引入石屋村的紅色旅游、屋基村的鷺鷥天堂、合羅農場的採摘水果、檳榔村的土法釀酒、僑南村的華僑文化、洛南村的客家風俗,延長鄉村旅游產業鏈。”儋州美好新旅游公司董事長李全細數文化北路八街夜市“高檔”之處。

  “高檔”體現在文化北路八街夜市的硬環境。2月11日復工后,負責夜市改造的海南國亞建筑工程公司有關負責人林明順說,寬50米、長380多米的泥土路平整夯實后,新鋪瀝青路面,新建人行道,鋪上水泥彩磚﹔大街兩側新安裝造型新穎的路燈﹔新建2座公共廁所﹔新建寬18米、深15米的大舞台,配備齊全的燈光和音響,共投資270多萬元。改造后的文化北路八街煥然一新,真正融入那大鎮北部新區。

  “高檔”在於擁有儋州首座高標准免費公共停車場。佔地40畝的停車場投資120萬元建設,鋪上水泥八角磚、彩色水泥條磚,大面積種草皮,可停放500多輛各類機動車,還可停放1000多輛電動車。

  為了更好管理攤位,夜市管理方還從山東定購餐飲車和小商品車,每輛車長3米、寬1.8米、高2.4米,餐飲車設有備餐台、帶水龍頭的洗菜盆等,全部是能開動的4輪電瓶車,1車1攤位。儋州美好新旅游公司副董事長許斌說:“夜市營業時間從晚上7點半鐘開始,到次日早上6點鐘結束。夜市結束后,大街清掃干淨,餐飲車和小商品車全部開到停車場。”每天早晨,文化北路八街恢復順暢交通,干淨整潔不見垃圾。

  夜間經濟活躍讓城市更有活力

  較大規模的夜市激發市民夜間消費熱情,一次性解決較多群眾就業問題。6月17日傍晚,海南日報記者到文化北路八街夜市僅20多分鐘,就看到5人找到夜市管理人員,詢問還有沒有攤位出租。李全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夜市規劃大小攤位160個,提供800多個就業崗位,目前已出租了120個攤位。“剩下的電瓶車和攤位,一部分准備留給零就業家庭、貧困勞動力,促進城鄉困難群體就業。”

  夜市保就業增收入的作用明顯。木棠鎮搪坎村31歲的村民何方舉原本跟著包工頭做水電工,收入並不穩定。現在租一個攤位,自己創業當小老板,推出“北岸各式口味小海鮮”,受到顧客的喜愛。“政府倡導夜間消費,發展夜間經濟,我要抓住機遇把本地海鮮的品牌打出去。”他說,每天收入比做水電工增加很多。

  “夜市的一部分產品,既要‘高檔’,也要有特色。”李全說,在預留的攤位中,一部分攤位准備提供給國內有名的商家,推出國內的優質、上檔次的特色美食﹔留16個攤位專門經營儋州16個鎮的特色美食,展示和推廣儋州傳統美食小吃。不斷提升夜市服務質量、檔次和品位,滿足市民和國內外游客的消費需求,促進夜市繁榮和夜間經濟發展。

  泥土路變夜市,荒地變停車場,夜間經濟活躍,城市煙火味濃,經營城市成效明顯。“文化北路八街兩旁民房一樓的鋪面,租金也漲了不少。”那大鎮那恁村委會干部李忠說,興建夜市之前,120平方米的一樓鋪面,每月租金隻有1000元,還沒人租,現在租金高達四五千元,全租光了。夜市給文化北路八街兩旁的居民帶來可觀收入。昔日冷清的“城中村”變成夜間經濟繁榮的地方,人流和客流稀少的泥土路華麗變身為商業重地,城市美了,經濟活了。

(責編:潘惠文、席秀琴)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