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接待游客6241人次,平均入住率88.6%!”海南省三亞市吉陽區民宿協會秘書長、博后村民宿老板譚中仙的話語中帶著一絲驕傲。要知道,這可是在受疫情影響旅游業嚴重受挫的背景下取得的成績,譚中仙的驕傲是有理由的。這背后,是博后村利用優勢資源大力發展特色民宿產業結出的碩果。
譚中仙所在的三亞博后村,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的地方。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近年來,依靠綠水青山優勢發展起來的特色產業如雨后春筍般在瓊州大地涌現,幫助萬千海南百姓脫貧奔小康。2016年以來,5399個特色產業脫貧項目在海南落地,覆蓋貧困人口122.75萬人次。2019年實施農業產業扶貧項目1811個,帶動輻射貧困人口417737人次。在“插根筷子都能活”的海南,老百姓“捧著金飯碗討飯吃”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
因利乘便
家門口的旅游飯,“真香”!
“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在博后村“海納捷”民宿門前的遮陽傘下,譚中仙一邊喝著椰子汁,一邊和記者講述村子裡的民宿故事。
“海納捷”在海南話裡,是“有空到家坐坐”的意思。在成為“海納捷”老板之前,譚中仙是一位小有成就的“廣漂”:每年數十萬的收入讓他的日子過得還算不錯。但譚中仙也有著自己的煩惱。
“那時候家裡養豬,家裡不但老人生病了得給我打電話要錢,豬生病了也得找我要錢。”這樣的“后顧之憂”讓譚中仙無法安心在外奔波,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件事讓他看到了鄉親們還不富裕。“怎麼讓大家富起來呢?”,成為壓在他心上的一塊大石頭。
刺激他的是逢年過節回到家裡時看到的情景。博后村毗鄰天下第一灣——亞龍灣,春節期間那裡車水馬龍,車流經常堵在村口,但萬千游客卻沒有一個人進村。用譚中仙的話說,“村民守著亞龍灣過苦日子”。
多方考察后,譚中仙決定開辦民宿,把游客迎進村,請回家。2016年,他帶著“廣漂”攢下的一些家底,回到村裡把老房子裝修一番。作為博后村第一批民宿,“海納捷”開張了。譚中仙的手機裡現在還存著老房子改造前的照片,破舊的房屋和道路,與現在景區般的村子形成鮮明的對比。
譚中仙家老房子改造前后對比照。 譚中仙供圖
實踐証明,率先“吃螃蟹”的譚中仙作出了正確的選擇:年利潤突破80萬元,還提供了17個就業崗位,員工月工資在3600元以上,心動的村民紛紛找譚中仙取經。2017年,博后村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更為民宿產業集聚成勢添了一把火,村民通過自建自營、引入社會資本合作等形式開起民宿。如今,博后村共有40家民宿,提供1000多個床位。與其他民宿不同,博后村的民宿與周邊星級酒店進行差異化競爭,這裡更注重時尚感、親和力、本土化,多家民宿更已經成為“網紅民宿”。
三亞吉陽區民宿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該村民宿消費人群中,18歲至40歲的游客佔60%以上。年輕群體傾向於錯峰出行,在旅行中熱衷深度文化體驗。得益於此,博后村民宿“淡季不淡、旺季火爆”。
三亞博后村新貌。 孟凡盛攝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2012年到2019年博后村村民的收入情況對比或許更能說明問題。
2012年,依靠和玫瑰谷的租金收入,以及種植、養殖、外出務工,博后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00元。此后穩步增長至2016年的9700元。但2017年主要收入來源中,養殖變成了民宿產業,人均可支配收入一下子就飆升到了16110元,到了2019年,這個數字更是達到了24520元。
“以前我家嫂子把兩塊錢當兩萬元花,現在可不一樣了。你看,她現在就准備去跳廣場舞了。”譚中仙指著要去跳廣場舞的嫂子笑著告訴記者,她一年光賣椰子的收入就達到三萬元,“現在游客多了,在村裡開個小店,一年十萬沒啥問題。”
日子越來越好,譚中仙的“野心”依然不小。“以前我們說‘住在博后村,玩在亞龍灣’,現在我們想在村裡多一些旅游業態,把游客留住,也就是把消費留住,讓大家更富。”譚中仙說,他的目標是把博后村打造成為海南最美的民宿集群。
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的並非隻有博后村。據了解,2016年以來,海南旅游扶貧共累計帶動15542戶57941人脫貧。
因勢利導
“遮陽傘”“金銀板”照亮山區群眾脫貧路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具體怎麼個吃法也是有講究的。在海南中部生態核心區的五指山,就因勢利導找到了自己的“吃法”。
在海南省五指山市通什鎮應示村,村委會門口的籃球場一直是村民傍晚時分納涼、休閑、鍛煉的地方,但現在,這裡即便烈日當頭也可以來納涼了,因為籃球場上方7米處,搭建了一處特殊的頂棚。
五指山市通什鎮應示村光伏發電項目。 孟凡盛攝
與普通的頂棚不一樣,這是一座由中海油集團援建的光伏發電站,它被村民親切地稱為“遮陽傘”和“金銀板”,因為這些能抵抗12級台風的光伏發電板,不僅能遮陰擋雨,更可以源源不斷地“生金”。
應示村駐村第一書記符亞娜告訴記者,可別小看這個“高空電站”,它的作用可不小:多余的電量賣給國家電網,每年能給村裡帶來15.6萬元的收入,而且持續收益可達20年以上。這個高空電站也讓村集體經濟的腰包鼓了起來。“現在村裡可以給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五保戶每年分紅3000元。這要放以前,我們想幫他們也沒有錢啊。”
光伏發電站,為啥一定要建在籃球場上方?這並非一時的腦洞大開,而是五指山市的幫扶單位中海油深入調研的結果。
“五指山有著良好的生態環境,綠水青山,但同樣有著‘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形地貌,嚴重制約了山區貧困村發展,集體經濟‘空殼化’現象嚴重。”中海油挂職干部、五指山市副市長羅新增說,在這種情況下,該市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當地日照時間充足的優勢和《中共中央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打贏脫貧攻堅三年的行動指導意見》有關村級光伏電站的文件精神,在五指山打造“空中電站”。
在“不佔一畝農田,不佔一分林地”的思路引導下,五指山利用村民活動中心、村公共籃球場立體空間等場所建設光伏發電站,實現了“建在貧困村、年等效時間利用光照時間一千小時以上、全部具備電網接入、不負債建設、所有收益用於扶貧”的五大標准。
如今,在五指山像應示村這樣的光伏電站一共有63個,且已全部並網發電。
截至2019年11月底,海南累計納入國家光伏扶貧目錄的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共84個,裝機規模10062千瓦,涉及儋州、白沙、五指山、保亭共6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幫扶貧困戶2228戶。
因地制宜
石頭地也能長出“金疙瘩”
盛夏7月,晴空作伴。行走在容光煥發的海口施茶村,極具火山特色的旅游道路、別具一格的火山民宿、琳琅滿目的火山農產品超市……這所有的一切都彰顯著這個村子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產業特色。村道兩旁的三角梅爭相怒放,火山玫瑰嬌艷地點綴其中﹔火山石斛園內綠樹掩映,一株株長在火山石頭上的金釵石斛也綻放出美麗花朵,宛若一隻隻彩蝶翩躚起舞……
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的施茶村,坐落在瓊北最高的火山腳下,過去因自然條件差,村裡沒有產業,村民收入很低。
1995年,僅28歲的洪義乾擔任起施茶村的黨支部書記。從那一年開始,洪義乾帶領村民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艱苦奮斗,期間經歷了無數次失敗,卻始終懷揣著致富夢,始終在尋找致富的路子。
經過無數次的嘗試,無數次的失敗,洪義乾斑白了鬢角,從一名年輕的“小支書”,成長為年過五旬的“老支書”,但他始終沒有打消心中帶領村民致富的夢想。到2015年,經多次考察,洪義乾結合施茶村“土少石頭多,黃山堆亂石”的環境特點,決定在村裡發展石斛種植產業。
起初,因多次引進項目失敗,村民對這個陌生的產業並不看好。洪義乾便帶頭把自己的土地全部投入進去,又號召黨員干部和家人積極加入,村民們的信心增長后也紛紛加入石斛種植合作社。一年之后,合作社帶動上百名村民就業。當年,施茶村全村宣告脫貧,全村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
海口市秀英區施茶村黨支部書記洪義乾(右)在石斛基地。 受訪者供圖
此外,當地還將群眾收入渠道由“種養殖業+外出務工”擴展為“外出務工+家門口務工+特色農產品種植+旅游服務+土地或民房入股分紅+農業電商”等。施茶村人均收入從2018年的18830元增加到2019年的24000元,增長27.5%。
近年來,村黨支部帶領群眾發展特色產業,成為遠近聞名的在火山岩上發展互聯網種植的“明星村”。
近日,施茶村又引入了一個全新的特色產業——無核荔枝。目前,施茶村已和海南陸僑集團初步達成合作意向,計劃開發種植萬畝陸僑無核荔枝,將澄邁縣橋頭鎮陸僑花果山庄的成功案例,根據石山鎮施茶村的特質,因地制宜,升級復制,推動熱帶高效農業發展,為鄉村振興助力。
“除了火山石斛,我們一直在不斷尋找適合施茶村種植的特色產業。”洪義乾表示,近年來,陸僑無核荔枝已發展成為海南特色農產品的代表之一,不僅賣得價格高,而且供不應求。施茶村屬於羊山地區(指海口市西南部由火山噴發后形成的火山熔岩地區),土壤富硒,是中國荔枝原生地之一,保留有眾多野生荔枝母本群。“村民們都認為,把我們的荔枝種植傳統、荔枝文化,和陸僑無核荔枝的技術和品牌相結合,一定能把荔枝特色產業做大做強。”
海口市秀英區施茶村火山石斛。 受訪者供圖
據洪義乾透露,陸僑集團已經培育了1千多畝的種苗用於此次合作種植。目前,雙方的合作方案仍在進一步細化和制定中,有望今年9月種上第一批種苗,在施茶村開啟一條新的產業發展之路。
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特色產業發展之路,讓海南在脫貧攻堅過程中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寫下生動注腳,也帶來了亮眼的脫貧“成績單”:2019年,全省農村貧困發生率由2018年的0.79%下降到0.01%,提前一年基本消除現行標准下的絕對貧困。
2020年2月29日,海南宣布5個國定貧困市縣全部脫貧摘帽。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