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溝牛肉美食一條街已經成為很多食客的打卡地點,許多食客專門從海口、瓊海等市縣前來品嘗“會跳舞的牛肉”。 本報記者 張杰 攝
8月23日16時,尚未到飯點,位於定安縣定城鎮思源路的仙溝牛肉美食一條街上早已人頭攢動,路邊一側的成排牛肉攤不時傳出叫賣聲,另一側的餐飲加工店內,也在為晚上即將到來的生意忙碌著。
看著店外忙碌的景象,63歲的王大慶感慨萬千:短短幾年光景,這裡就成了定城鎮乃至整個定安最熱鬧的街道之一﹔更想不到因為自己2016年的一個念頭,拉開了仙溝牛肉走上“網紅之路”的序幕。
早些年,王大慶開過拖拉機幫人運牛,當過屠夫,每月靠著千把塊收入,勉強拉扯家中幾個孩子長大,一家人的生活過得緊巴巴。2016年1月,王大慶利用自家民房,在思源路上開了首家牛肉餐飲加工店——“第一家鮮活牛肉加工店”。“馬路對面就是仙溝食品站屠宰場,剛剛屠宰好的牛肉,最快5分鐘就能端上桌,煎著吃、煮著吃,都保持著鮮嫩的口感。”王大慶說,因為沒有房租壓力,開這樣的餐飲店也不需要太大成本,就抱著試一試的心理,把店經營了起來。
“當時這條街上沒什麼人氣,王大慶開這家店,看好他的人並不多。”海南省定安縣食品公司仙溝食品站屠宰場(以下簡稱仙溝食品站屠宰場)負責人符方武在這條街上已經干了41年。“2016年,思源路上僅有2家牛肉攤,旁邊都是閑置空地,有些地方還被用來堆放垃圾,但是從2018年開始,情況不一樣了,我們配合相關部門對周邊環境進行了整治。同時,依托仙溝食品站屠宰場,越來越多的沿街居民嗅到仙溝牛肉背后的商業價值和潛力,牛肉攤和牛肉餐飲加工店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一條肉牛養殖、活牛宰殺、鮮肉零售、餐飲加工的全鏈條產業悄然成型,極大地帶動了當地的就業和經濟發展。”
牛肉由於是剛宰殺的緣故,肌肉細胞和它附近的神經還沒死透,發生了顫動,就是這半小時的“脈”動,通過食客們社交媒體傳播,成就了“會跳舞的牛肉”這一美名,仙溝牛肉成了“網紅”美食。
為什麼仙溝牛肉美食一條街能火?在符方武看來,除了抓住一個“鮮”,還離不開嚴格的市場准入標准。“進入市場的牛,我們會再次進行一道檢查,宰前檢疫不合格的不准進場,宰后檢驗不合格的不准賣。”符方武介紹,仙溝食品站屠宰場一般每天屠宰40頭牛左右,這個數字會根據牛肉攤的需求供應而上下浮動,活牛宰殺后立刻送給各肉鋪挂賣,或直接送到各餐館加工,牛肉不但保鮮還保質。
一天宰殺多少牛,直接關系到整條街的“飯碗”。“2019年國慶節當天游客太多了,屠宰場一天宰殺了70頭牛,還是供不應求!” 符方武說。
如今,王大慶的大兒子王亞明接過父親手中的接力棒,全家人都在店裡工作,旅游旺季一個月的營業收入可以達到數萬元。像王大慶一家人這樣的當地居民不在少數,不少人都從原來居住的平房,搬到了小洋樓裡。
定安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主任張堅給記者算了一筆“就業賬”:截至目前,定安仙溝牛肉產業帶動養殖農戶就業1.62萬人,定安102家牛肉餐飲加工店帶動上千人就業,再加上販運、屠宰、零售等環節,全縣逾1.7萬人靠著一口新鮮的仙溝牛肉讓腰包鼓起來。
“消費升級帶來餐飲業的激烈競爭,一家牛肉加工店做得好不好吃,客人說了算。”另一家牛肉加工店的店主老莫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附近的牛肉餐飲加工店多了,激發了大家的競爭意識,都在比勤勞、比服務、比環境、比衛生、比菜品、比味道,這既是對經營者的考驗,無形中也在促進當地整個旅游餐飲行業的良性發展。“最近政府倡導‘光盤行動’,大家都積極響應號召,我們會根據顧客就餐人數給出點餐建議,在幫助顧客省錢的同時,也杜絕浪費行為。”
“下午六七點是就餐高峰期,一般會營業到凌晨兩三點,有時甚至到凌晨四五點,客人吃得開心,客人也越來越多,美食街也在不斷擴大,大家收入都在增加,生活越過越好,干勁更足!”王亞明說,近幾年來,定安縣委縣政府通過舉辦美食文化節等各類活動,打造定安美食品牌,借助媒體平台的宣傳,這條街更火了,周末中午11時就開始熱鬧了。
看著日子越來越紅火,王亞明更加堅定信念:“牛肉要‘鮮’,更要保証品質和安全,讓仙溝牛肉繼續熱鬧下去。”
(本報定城8月2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