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戰士,用生命守護生命(一線抗疫群英譜)

——記抗疫中的醫務工作者

本報記者

2020年09月05日08: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疫情突如其來,廣大醫務工作者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筑起一道抗擊疫情的“鋼鐵長城”。

  疫情就是命令,白衣就是戰袍。84歲的鐘南山院士星夜逆行馳援武漢,72歲的張伯禮院士與武漢人民“肝膽相照”,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日夜奮戰在抗疫一線……從年逾古稀的院士專家到“90后”醫護人員,54萬名湖北和武漢醫護人員沖鋒在前,4萬多名各地醫護人員馳援湖北省和武漢市,數百萬名醫務人員戰斗在抗疫第一線。

  一切為挽救生命讓路,決不放棄每一個生命。廣大醫護人員用生命守護生命,彰顯了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成為火線上的中流砥柱。

  “患者在哪兒,我們就在哪兒”

  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舉全國之力,集優勢兵力,不計成本,不惜代價,各地醫療力量匯聚武漢、馳援湖北,全國約10%重症醫學專業醫護人員馳援武漢。

  從嚴冬到酷暑,奮戰185天,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黨委副書記邱海波終於回家了!9月1日傍晚,從烏魯木齊飛來的航班停在南京祿口機場,這位“一月白頭”的漢子,疲憊的臉上透著欣慰。

  在一張網絡上廣為流傳的照片中,邱海波和北京協和醫院內科ICU主任杜斌手裡捏著面包片,從醫院走廊匆匆走過。拍攝照片的江蘇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晁亞麗回憶,在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兩位專家結束巡視已近下午1點,顧不上吃午飯,抓起面包就趕往下一家醫院。

  “患者在哪兒,我們就在哪兒。重症患者的生命是醫生在病床邊上搶回來的。”邱海波說。

  “醫生有一種使命感,見了患者就要救。”抗疫5個多月,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童朝暉在全國多地指導危重患者救治,行程超過1.2萬公裡。童朝暉下沉到臨床一線親自參與和指導救治工作,發揮重症專家“壓艙石”的作用。在雷神山醫院查房時,童朝暉用手摸了一下插管的氣囊。氣囊太硬!他說:“我已經摸了30年,適宜的氣囊壓力摸上去的手感,比摸自己的鼻尖要軟一點,比摸自己的嘴唇要硬一點。”他通過查房、指導治療、培訓醫護人員等形式,挽救了大量重症患者的生命,降低了危重症患者的病亡率。

  缺氧是新冠肺炎患者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無創呼吸機不能滿足患者需要時,就需要氣管插管搏一線生機。在70多天裡,華中科技大學協和醫院麻醉科主任陳向東為近200名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實施氣管插管,插管成功率100%。麻醉醫生在進行插管操作時,直接與患者呼吸道噴出的病毒氣溶膠正面接觸,與死神“貼面”搏斗。陳向東說:“看著一個個危重患者拔了管,轉出了病房,我覺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穿上白衣,我們就是戰士”

  “穿上白衣,我們就是戰士!”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二科副主任李艷霞,與大連500多名醫護人員奔赴武漢雷神山醫院,並擔任雷神山醫院遼寧醫療隊專家組組長。

  雷神山醫院邊建設、邊驗收、邊啟用,遼寧醫療隊首先啟用的就是A13病區。“我們既是醫護人員,也是搬運工、清潔工、安裝工和調試員。”僅用10個小時,這裡就布置成了可以收治患者的標准病房。李艷霞負責的病區實現了醫護人員零感染、住院患者零病亡、出院患者零復陽。

  17年前,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張忠德沖鋒在抗擊非典一線,在救治患者時不幸感染病毒。今年1月24日,他重披戰甲,在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雷神山醫院連續征戰72天,體重減了十幾斤。張忠德在臨床中潛心探索,多項中醫藥救治方案被納入國家診療方案。他帶領的廣東中醫醫療隊共收治患者348名,其中重型和危重型191例。

  1月31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檢驗醫學科主任李艷率團隊開展了一項創新性實驗,為武漢核酸檢測能力“大提速”奠定了基礎,這一方式被稱為“李艷工作法”。從武漢戰疫到支援吉林、北京抗疫工作,李艷率領“病毒獵手”團隊,與狡猾的新冠病毒展開殊死較量,通過一次次探索優化檢測方案,將單次核酸檢測時間從6小時縮短至3小時,單日檢測能力從1000次提升至1萬次,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立下汗馬功勞。

  “加油,家人還在等你”

  隔著防護服,也能傳遞愛的溫度﹔隔著護目鏡,也能傳遞溫柔的眼神。醫護人員的人文關懷就像一劑良藥,幫助患者樹立了戰勝疾病的信心。

  3月5日,一張照片在朋友圈刷屏——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劉凱護送一名87歲的患者去做CT,途中停了下來,讓患者欣賞久違的夕陽。老先生曾是一家樂團的小提琴手,已經“一個月沒看到過太陽了”。這個溫暖的瞬間被志願者拍下來后,感動了無數網友。出院時,面對那些為他拼過命的人,老人哽咽著說:“你們把我從死神那裡救出來了……”

  在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隔離病房,患者老李恢復意識后,就開始煩躁不安地敲打床沿。看到此景,北京協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護士王玉娥握住患者的手說道:“加油,家人還在等你!”老李睜不開眼睛,卻能感受到手的溫暖,心率慢了下來,血壓也平穩了,血氧飽和度達到100%。對於一名身邊沒有親人陪伴的重症患者來說,再多的言語安慰也比不上手與手的相握。擦身、洗頭、泡腳、剪指甲……護士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經過醫護人員的精心救治,老李終於成功拔出氣管插管。

  北醫三院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吳超是一名“90后”。在病房裡,他看到一位70多歲的老人由於戴著呼吸機,身體不停地動,似乎非常焦慮。老人給吳超寫了一張紙條:“我還能活嗎?”看到紙條,吳超耐心地給老人做心理疏導,安慰她孤獨的心。同時,他和隊員們發起“北京炸醬面寫給武漢熱干面”活動,給每一名患者繪制鼓勵卡片,為患者建立了“微信加油群”等,用人文關懷助力患者早日康復。

  大醫精誠,仁心仁術。致敬偉大的白衣戰士,致敬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本報記者白劍峰、王君平、何聰、姚雪青、田豆豆、程遠州、王金海、劉洪超、賀林平)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05日 04 版)

(責編:劉陽陽、席秀琴)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