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創新推出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特色研學線路

記者 劉襲 特約記者 李珂

2020年11月23日08:37  來源:海南日報
 

  儋州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升級改造后,設有東坡書局、文明實踐展廳、閱覽室各類功能室﹔配套有廣場舞場地、籃球場、羽毛球場等,集文化娛樂、少兒活動、教育培訓、作品展覽、體育健身等一體,覆蓋居民文化生活所需的眾多功能。特約記者 李珂 通訊員 李敏清 圖/文

  儋州民族中學學生換上宋代服裝,走進東坡私塾,當了一回“古代儒生”。 通訊員 楊緊 攝

  儋州市那大鎮第一小學學生體驗拓片技藝。 通訊員 楊緊 攝

  近日,儋州市民族中學高一(9)班的50名學生,來到該市中和鎮東坡書院參加新時代文明實踐研學活動。走進東坡書院,觀蓮花湖、過載酒亭、敬載酒堂、拜東坡像,賞東坡詩詞,著宋朝服飾,感受中國傳統文化。“我印象最深的是東坡私塾。”學生邱勛勛說,蘇東坡被貶海南后,在儋州開辦私塾傳播中原文化,苦心勸農,移風易俗,著書立說,培養了許多舉人和進士,為世人所敬仰,而他對儋州的深厚感情也讓人動容。“蘇東坡的人生大智慧讓我欽佩。研學拓寬了我的眼界,讓我更愛我的家鄉,更愛我的祖國。”

  據悉,儋州創新依托中和鎮東坡書院、七裡村文明實踐站,融入紅色文化、生態文化、傳統文化元素,推出東坡書院、七裡村2條新時代文明實踐研學線路,以紅色旅游、鄉村旅游、文化旅游等自然景觀和人文資源為載體,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激活文明實踐的基層“神經末梢”,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領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

  從2019年來,儋州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研學活動60多次,其中學校組織活動44次,7600多名學生和游客參加﹔今年該市還將舉辦10場新時代文明實踐研學活動,全市500名中小學生將參加。

  “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作用,以志願服務為基本形式,以資源整合為抓手,圍繞‘立德樹人、實踐育人’,探索課堂教育和文明實踐相結合機制,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研學活動。”儋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市教育局黨委書記溫龍說,組織發動全市中小學生參加新時代文明實踐研學活動,旨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感受傳統文化 激發愛國熱情

  東坡書院是蘇東坡在儋州留下的重要遺跡之一,其前身載酒堂始建於1098年。1996年,東坡書院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海南著名的文化旅游勝地。儋州市委宣傳部以東坡書院為載體,常態化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並成立50人的東坡書院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伍,於2019年1月23日正式開通東坡書院新時代文明實踐研學活動線路。

  該研學活動線路意在探索中小學生廣泛參與、活動品質持續提升、文化氛圍健康向上的新型研學形式。“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的,讓中小學生在研學中感受東坡文化,發揚傳統美德。”儋州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梁定中說,研學活動教育性和實踐性並重,能引導學生走出校園,拓寬學生發展空間。

  東坡書院志願者楊緊說,學生們在儋州東坡文化旅游區大門宣誓后,走過蓮花湖石橋,進入東坡書院,研學正式開始。“志願者、導游帶領學生游園,欣賞載酒亭、載酒堂、東坡祠等古風建筑,看280多年高齡的芒果樹,賞元代石刻、古井,聆聽東坡故事,吟誦東坡詩詞,領略東坡品格魅力,感受傳統文化。”

  蘇軾的《別海南黎民表》是研學活動中第一首學習的詩詞,“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每個學生都為蘇東坡的這句話感動。蘇東坡手握書卷腳踏木屐目視遠方的銅像,引來儋州市民族中學高一(9)班學生鄭日倩用手機自拍:“游園到此結束,聽了志願者、導游的講解,我感受到蘇東坡對儋州的熱愛,從內心開始喜歡蘇東坡文化,更加熱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是非常有意義的研學。”

  除了游園,還有儀式感很強的古代私塾課堂模擬活動,學生們換上宋代款式服裝,走進始建於1595年的欽帥堂東坡私塾,“穿越”古代,當一回古代儒生。東坡私塾志願者、導師張紅教學生學習傳統拱手禮儀,舉行敬拜孔子儀式,“正衣冠,雙手扶合與肩平行,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雙手向前推出身躬90度緩緩起身,敬拜孔子。”她還講解蘇東坡的生平,帶學生賞析中國紡織活化石——吉貝布,講述吉貝布與蘇東坡的故事,學習東坡詩詞《減字木蘭花-己卯儋耳春詞》,“蘇東坡以歡快的筆觸描寫儋州絢麗春光,寄托他對儋州人民的美好祝福。”近日,那大鎮第一小學雅拉校區四年級學生劉佳慧當了一回古代儒生后很有感慨:“我體驗到時空穿越的感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現場互動項目能培養實干能力,學生動手實踐也更能深刻感受傳統文化。拓片體驗項目中,志願者、導師符桂瓊講解了中國傳統拓片歷史和技藝知識:“先用水清洗碑面,把宣紙放在拓碑上,噴水濕潤紙張,用拓錘輕敲,使碑面文字圖案可見,宣紙略顯泛白時可上墨,宣紙七八成干時迅速用拓包上色,均勻上墨、圖案清晰后,在取下宣紙自然晾干。”那大鎮第一小學三年級學生李逸凡體驗著古老的技藝,十分驚喜:“拓片顏色均勻,圖案清晰,我學會了!”此外,體驗雕版印刷、臨摹書法等活動,都旨在加深學生對博大精深傳統文化的理解。

  傳播紅色文化 繼承革命傳統

  中和鎮七裡村坐落在北門江畔,建村已有1300余年歷史,村裡長滿玉蕊樹,也因玉蕊花聞名:七裡村小河邊6公裡長的狹窄地段,約有400多畝地長滿玉蕊樹,近1.4萬株,最高的玉蕊樹高達15米,最粗的樹干要兩個成年人才能合抱,最年長的玉蕊樹已生長了千年以上。這片野生的玉蕊林,是全國面積最大、也是海南第一片淡水濕地森林,是海南島內不可復制的活標本。

  七裡村被譽為儋州“生態第一村”,良田萬畝、濕地森林、古風村落、田園畫卷,這裡也是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

  近3年來,儋州投入3000萬元完善村裡道路等基礎設施,建玉蕊林中木棧道、觀景台、涼亭、岸堤等,今年更成為省內外游客喜愛的鄉村游打卡點。儋州依托七裡村玉蕊生態資源、紅色文化、生態文化資源,開通七裡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研學活動線路。儋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共青團儋州市委書記李珠說:“這條線路旨在引導學生和游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傳承紅色文化,繼承革命傳統,為建設海南自貿港作貢獻。”

  返鄉大學生何家生是七裡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研學活動的志願者,他向前來研學的學生介紹七裡村的鄉規民約:若村民砍伐玉蕊樹,不僅要被村裡罰款,還要向其他村民道歉,接受批評。“千百年來,七裡村村民保護綠水青山,才換來今天的金山銀山,村民吃上旅游飯。”何家生說,凌晨的玉蕊花開得最美,花蕊從花苞中炸裂,花香沁人,這是村裡數代人守護優美生態換來的美景。前來研學的儋州市民族中學學生蒲春月感動地說,家鄉還有這麼美麗的花,她也要接棒保護優美生態,守護綠水青山。

  七裡村還蘊藏著紅色基因。1939年4月16日,侵華日軍在儋州白馬井登陸,經過七裡村時,儋州軍民打響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槍。學生們在村頭的“儋縣抗日第一槍”遺址和毛澤東思想夜校舊址參觀后,儋州市民族中學學生胡雪娟說:“我們要不忘國恥,傳承紅色文化,繼承革命傳統,將來報效祖國,做人民的好兒女。”

  中和鎮黨委宣傳委員董淑薇說,七裡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研學活動線路還安排了“永遠禁賭碑”、東林堂等人文古跡景觀項目,使研學內容更加豐富。七裡村“永遠禁賭碑”立於1787年,用於警示約束村中子弟,杜絕賭博,學生可感受崇法紀、重禮義、講誠信等健康民俗和文明鄉風。人文古跡東林堂是古廟宇建筑,是明代進士許子偉感恩圖報出資修葺的,1740年,七裡村村民重修東林堂后,許子偉還創辦儋耳義學(現中和東坡希望小學),參觀東林堂,學生們可體驗感恩圖報、尊師重教的古風,傳承傳統美德。

(責編:潘惠文、蔣成柳)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