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海口4月10日電(記者毛雷)4月10日上午,海南自由貿易港第十二批5項制度創新案例集中發布,推出了一批以市縣申報為主的制度創新案例。至此,海南共發布的制度創新案例已達116項,體現了海南著力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的最新成果。
海南發布自由貿易港第十二批制度創新案例(人民網記者 毛雷攝)
當天發布的制度創新案例包括社保、醫保服務“一體經辦”“一網通辦”“全省通辦”﹔防范房地產風險巡回法庭﹔“保稅加工”轉免稅銷售、跨境電商銷售、一般貿易銷售﹔備案即入、承諾即入行政審批事項改革﹔重點園區行政審批“不找人”“不見面”“零接觸”即審即批。
社保、醫保服務“一體經辦”“一網通辦”“全省通辦”
在全國率先將養老、醫療、工傷、生育、失業保險和新農合經辦機構整合,設立省、市縣社會保險服務中心,加挂醫療保險服務中心牌子,實現企業和群眾辦社保隻進“一個門”“一站式”辦結。
依托綜合櫃員服務平台,按“全省通辦”的標准將全省159個綜合窗口變成每一個市縣的共享窗口,業務辦理全省無異地,全省任一窗口可查詢反饋。
各市縣社保醫保經辦機構辦理業務后,電子文件在線實時歸檔,集中存儲到省級電子檔案館,企業和群眾在全省任何一個經辦機構或者手機APP上可實時查詢。同時,在全國率先將社保醫保經辦業務檔案與同級綜合檔案館共享共用。
目前,海南全省設置230個“社保醫保便民服務站”,企業和群眾可以自主選擇就近辦理業務。截至3月22日,各經辦機構線下全省通辦業務達1451筆,90%以上的社保業務線上實現全省通辦,全省社保網上辦件量已達582萬筆,實現了“家裡辦”“零跑動”。
防范房地產風險巡回法庭
文昌市將住建、信訪、法院、司法、公安、資規、綜合執法等7個部門的力量整合進一支隊伍,將法制教育、風險預警、糾紛調解、司法訴訟等職能集成到一個平台。
推動司法介入窗口前移,將巡回法庭設在市住建局,現場受理涉房地產案件,創新房屋預售前合規性聯審機制,把風險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
創新房地產項目售前合規性函詢機制,由巡回法庭向市住建、資規等部門去函,同步開展合規合法聯合審核,對不符合條件的房地產項目提前公開風險隱患點,進行司法預警,對拒不履行義務的房地產企業,聯合綜合執法、公安等部門依法予以打擊。創新運用房地產企業有效資產進行反擔保,在維護業主利益的前提下,以企業現有固定資產進行擔保,分批分期退還當事人購房款,避免企業銀行賬戶和流動資金被查封凍結,保障了企業穩定運營。
自2019年設立巡回法庭以來,文昌市共受理涉房地產糾紛案件1223件,調撤率50.55%,涉房地產年均立案數量減少300件,案件調撤率比同期高16.79個百分點。
“保稅加工”轉免稅銷售、跨境電商銷售、一般貿易銷售
海口綜合保稅區內加工企業利用境外原輔料(或國內原輔料)加工成品后,採取三種模式銷售:一般貿易模式,繳稅進入國內市場銷售,或按照現有政策轉境外市場銷售﹔賬冊互轉模式,可結轉跨境電商企業,按跨境電商模式銷售出區﹔轉免稅品企業,按免稅商品銷售。
保稅區內加工企業在海關金二系統設立加工貿易賬冊,利用原材料加工成品后,根據區內企業自身貿易業態在區內通過海關金二系統轉為保稅物流賬冊(內銷或外銷)、跨境電商賬冊和保稅轉免稅品賬冊,實現保稅加工轉多種貿易形態,推動保稅加工制造、研發、設計、檢測、貼牌、銷售等全產業鏈發展。
建設基於5G技術的監管雲平台、智能雲卡口,實現監管數據無感採集﹔政府出資管理,企業積極配合提供貨物生產、加工、存儲的視頻,按海關日常使用的模式建設了雲存儲系統,實現園區數據集約存儲﹔提前技術對接,實現與海關總署金關二期、公共服務平台等數據自動傳輸。
通過改革,優化了報關手續和稅收手續,減少了重復報關和繳退稅,提高了物流效率,時間成本降幅達50%,提高了企業資金周轉率。以區內現有的珠寶企業為例,通過保稅加工轉免稅銷售至少提高了近200萬資金的使用率,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大幅降低。
備案即入、承諾即入行政審批事項改革
萬寧市在“一枚印章管審批”改革基礎上,將115個行政審批事項進行改革,其中88項改為承諾制,27項改為備案制,實行“先証后審”審批模式,辦事企業或群眾隻需承諾即准營。申請人不願承諾的,仍按原規定流程和時限辦理。
“容缺+准營”:除直接決定審批結果的關鍵性要件外,對次要申請材料有欠缺或存在瑕疵但不影響實質性審核的,經申請人作出書面補正承諾后,即可現行承諾准入即准營,領取相應許可証並從事經營活動。
“容缺+准入”:對尚不具備經營許可條件的企業,推行先承諾辦理審批,待企業達到經營許可條件並按要求提交材料后再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改革,行政審批效率得到極大提升,辦結時限整體提高了90%以上,解決了辦事企業和群眾辦事來回跑、多頭跑、跑斷腿的“堵點”。2020年10月9日,萬寧市在一天內完成了133家醫療機構校驗辦理,而以往至少需要6個月以上時間。
重點園區行政審批“不找人”“不見面”“零接觸”即審即批
實行投資項目“集中+前置”公示,將項目公示批量前置,節省單個項目公示時間﹔率先試行全面取消施工圖審查,精減施工許可申報材料。
實行“設計交底”,提前進行設計指引,從源頭上控制建筑設計質量,提高設計效率﹔實行“多評合一”,多事項同步評審提升設計水平﹔實行14個事項“速審秒批”,系統自動出具電子行政許可,提供“365天×24小時”不打烊政務服務。
創建多部門協同聯動的監管體系,形成審批業務信息互通、審批結果定期報送的事中事后監管模式,監管結果納入江東新區信用管理體系,實現綜合審批閉環管理,創造市場主體守法經營、政府貼心服務的新型親、清政商關系。
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政務信息100%網上公開,100%線上申報,限時辦結,企業可隨時在線查看審批進度。同時推出多項平台功能:“雲盤”記憶存儲、“江東e企惠”智能推送、“掌上政務”政務“指尖辦”,為企業提供多項便利服務。
通過改革,海口江東新區實現審批時限壓縮80%。實行“即審即批”,為企業節約15個工作日的辦理時間,全面取消施工圖審,累計為7個項目節約400萬元、105天時間成本,掌上政務累計為1000余家企業提供免費臨時注冊地址,有效解決企業開辦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