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聲:加快打造先導科技新城 助力自貿港建設

記者毛雷

2021年04月13日10:29  來源:人民網-海南頻道
 

編者按:2021年是建黨100周年和“十四五”開局之年,是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加快自由貿易港建設的關鍵之年,海南建設全面開啟新征程的起步之年。自貿港建設成效如何?從那些重點園區身上,可見一斑。作為自貿港政策的主要承接地和先行先試的“孵化器”,海南11個自貿港重點園區承載實施自貿港“早期安排”的重要任務。近日,人民網記者走進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對話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鐘聲,探尋崖州灣科技城建設發展成果。

記者:自貿港建設中,您認為崖州灣科技城承擔著怎樣的使命? 崖州灣科技城如何落實這一使命?

鐘聲:崖州灣科技城作為海南自貿港建設的重點園區之一,不斷強化頂層設計,提升產業能級,發揮南繁、深海科研優勢,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產業平台,有力有序推進各項重點任務,加快打造產業配套完善、高端人才聚集、業態創新發展的先導科技新城,助力海南自貿港建設。

記者:自貿港建設以來,崖州灣科技城在制度集成創新和人才引進方面,取得了哪些發展亮點?

鐘聲:制度方面,一是成立管理局黨委,融合政府派出機構與法定機構雙重優勢,著力提升決策質量、防范廉政風險。二是引入招商局、中化集團,助力央地合作,統籌發揮產業資源整合優勢和園區運營管理經驗。三是堅持立法與改革決策精准有效銜接,真正實現“讓項目進園區,讓園區說了算”,制定《海南自由貿易港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條例》,已於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四是組建專家咨詢委員會,邀請兩院院士、行業知名專家,對發展戰略、政策導向、產業規劃等全局性、戰略性、長遠性重大問題提供咨詢建議。

人才引進方面,以農業、海洋產業為核心,圍繞“研究院+研究生院”模式,充分發揮高水平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載體作用,引陪並舉,創新人才培養理念,助推南繁科技、深海科技產學研一體化教育科研、公共科技研發服務和創新創業孵化轉化平台。

目前已引入高校11所,先期進駐的6所高校均已在科技城內開展辦公、科研及研究生培養工作﹔其中,中國海洋大學第一批173名“海南專項”研究生已於2020年9月7日入駐科技城,中國農業大學第一批55名“海南專項”研究生也已與2021年3月入住。

在省委人才發展局、市委人才發展局支持下,崖州灣科技城人才工作站承接高層次人才認定、職稱評審、人才落戶、人才住房補貼、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等系列人才服務。

此外,還出台《崖州灣科技城引進人才獎勵辦法》、《崖州灣科技城加快人才匯聚若干措施》等政策,吸引人才。人才服務平台打造方面,管理局注冊成立“三亞崖州灣城小二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搭建“嗨亞”人才在線服務平台,專門服務園區企業人才招聘和人才配偶就業。

據統計,目前已進駐園區開展辦公和科研的人才近3000人,截至2020年底,園區現有全職高層次人才71人,其中杰出人才4人,領軍人才27人,拔尖人才8人,其他類高層次人才32人﹔柔性高層次人才4人,包括大師級人才1人和杰出人才1人。科技城“海智計劃”工作站入選海南省2020年度擬授牌的“海智計劃”工作站名單。園區單位“雙百”人才團隊共21個,佔全省“雙百”人才團隊的十分之一。

記者: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是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加快自由貿易港建設的關鍵之年,今年,崖州灣科技城將有哪些發展亮點值得期待?

鐘聲:2021年是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落實政策早期安排、實現更多早期收獲的關鍵一年。科技城將緊密圍繞海南省“十四五”規劃綱要和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的各項重點任務,堅持產學研城深度融合,牢牢把握三個著力點,切實發揮好重大功能平台作用,全力爭當自貿港重點園區建設排頭兵:一是聚焦國家戰略,著眼科技前沿,服務地方急需。全力以赴創建崖州灣國家實驗室,高標准建設種業創新平台,打造種業及關聯領域現代服務產業體系。立足引入國字號大院大所和國家級頂尖科創機構,加快推進一批實驗平台投入使用,建成科研設備齊全、基礎條件完備的科技創新主陣地。二是優化知識產權服務,高標准打造崖州灣知識產權綜合保護先行示范區。推動建立園區知識產權一站式司法服務體系,全面提升崖州灣科技城知識產權綜合服務能力,鼓勵和促進科技創新。三是聚焦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打造種業、海洋及關聯領域現代服務產業體系。進一步發揮已入駐龍頭企業、科研院所的輻射和撬動效應,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持續推進以南繁、深海科技為特色的全產業鏈建設。

記者:您認為崖州灣科技城最大的優勢是什麼?科技城將如何利用好這些優勢?

鐘聲:崖州灣科技城重點發展南繁、深海等特色主導產業,這是由三亞的區位條件和資源優勢決定的,我們把它總結為“三度”,即三亞的緯度,南繁的溫度,南海的深度。

第一是“緯度”。三亞地處北緯18度,跟夏威夷等世界著名旅游勝地同處旅游黃金線。第二是“溫度”。三亞冬季平均氣溫大約20到27攝氏度,國家在海南的26.8萬畝南繁科研育種保護區,其中有10萬畝在三亞,每年到三亞從事南繁的科研院所340多家,科研人員4000人。第三是“深度”。南海的平均水深1212米,最深處達5559米。從崖州灣南山港出發,到1000米水深海域僅128公裡,到2000米水深海域也隻有260公裡,科考船可在當天往返。

為了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南繁方面,搭建南繁公共服務平台,強化南繁科研服務支撐。一是依托中科院海南種子創新研究院建設,積極爭取相關部委支持在崖州灣科技城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二是搭建種業創新要素優化配置平台。依托浙大和中國農大,建立南繁公共實驗平台,為南繁領域共性化科學研究提供高標准科研平台。三是積極發展國家南繁科研服務。組建旨在服務南繁全產業鏈的“南繁服務隊”,加快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科研服務水平。

深海方面,依托各類科研主體,全面推進共建共享的深海領域關鍵實驗平台建設。依托入駐科技城的高校,聯合共建深海科技創新公共平台,為全國深海科技研發提供開放式共享基地﹔二是與中科院深海所聯合打造深海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台,提高深海科技城檢測儀器裝備水平、技術服務及運維能力﹔三是在南山港建設共享共用實驗廠房,為中國海大、中科院深海所、上海交大等科研機構、高校的深海科考團隊提供服務。四是聯合中國海洋大學建設海洋物理模擬、海洋觀測技術以及生化類共26個教學共享實驗室,保障入駐研究生教學培養工作正常開展。

記者:今年的海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科技水平低已成為海南產業發展的明顯短板。“十四五”時期海南將聚焦國家戰略、科技前沿、地方急需,以超常規手段打一場科技翻身仗。對此,崖州灣科技城有哪些計劃打好這一仗?

鐘聲:立足深化落實“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求,秉承國家戰略使命,堅持高起點定位、高標准規劃,以平台思維全面提升國家重大戰略承載力,通過服務國家戰略、謀劃重大平台和布局關鍵項目,加快培育可持續競爭優勢:1.建設服務國家糧食安全、種質資源安全和種業創新的現代農業科技平台﹔2.建設服務科學考察、資源開發的深海科技平台﹔3.建設服務海洋科考、船舶維修和貨物運輸的綜合性科考母港﹔4.服務高新技術領域科研創新、成果轉化和知識產權保護,建設高標准的知識產權保護特區﹔5. 建設科技含量高和運營管理現代化的智慧園區。

記者:請您用一句話來推介崖州灣科技城、寄語崖州灣科技城。

鐘聲:海南自貿港發展新機遇,歡迎關注崖州灣科技城。

(責編:陳海燕、席秀琴)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