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浪渡畫像
吳浪渡,原名吳名章,海南儋縣 (今儋州市)人。從小家境清貧,少年時代發奮讀書,立志成材。1936年夏,吳浪渡在儋縣中學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冬擔任儋縣中學黨支部書記,積極引導進步學生撰寫文章,出版進步牆報,上街進行愛國講演。1937年春,吳浪渡受黨組織派遣到省立師范學校教育專修班學習,同年秋從廣州結業返回家鄉,擔任白馬井鎮涌泉小學校長。同年,中共儋縣縣委任命他為白馬井區委(又稱江南區委)書記。1938年春,吳浪渡擔任中共儋縣縣委委員,5月,縣委地下聯絡站——“新州月豐理發店”和“新州大眾書店”成立,吳炬、吳浪渡分別擔任負責人。他們積極開展工作,帶領黨員散發革命傳單,銷售《新華日報》《世界知識》等進步刊物﹔接送掩護地下工作人員。6月,中共儋縣縣委成立青年工作部,吳浪渡任部長。7月,吳浪渡協助縣委書記李漢與國民黨儋縣縣長陳宗舜談判,討論儋縣國共兩黨團結抗日問題。雙方達成協定,以儋縣中學抗日宣傳隊為基礎成立“儋縣抗日武裝宣傳隊”,吳浪渡任隊長,組成有20—30名中學生的宣傳隊,由縣政府發給槍支和活動經費。在中共儋縣縣委的領導下,吳浪渡和潘江漢帶領宣傳隊員,手拿武器,深入新州、新英、三都、干沖、白馬井、王五、抱舍等村鎮,巡回宣傳演出,鼓動民眾抗日救國。
1939年4月16日,日軍從白馬井西海岸登陸,佔領儋縣。6月,國民黨儋縣政府和中共儋縣縣委成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戰時黨政處,吳浪渡任負責人。黨政處以大星鄉為基地,加強各黨派、各階層的團結,擴大抗日武裝,開展抗日救亡宣傳發動工作,指導各鄉村組織青抗會、婦救會、兒童團等團體。1940年4月初,儋縣縣委書記黃金容和瓊崖抗日獨立總隊第三大隊大隊長黃振亞在抱舍戰斗中犧牲后,吳浪渡出任儋縣縣委代理書記。同年秋,吳浪渡被選派到澄邁美合參加中共瓊崖特委舉辦的黨員骨干訓練班學習。結業后,吳浪渡被派到瓊崖抗日獨立總隊第二支隊一大隊任政委。12月,瓊崖國民黨頑固派保安團重兵進攻美合抗日根據地,瓊崖特委和獨立總隊部領導機關撤出美合東返瓊文,吳浪渡帶領所屬部隊轉入儋縣木排一帶活動。1941年初,吳浪渡調任抗日獨立總隊第三支隊一大隊政委,不久,又調任第二大隊政委。8月,吳浪渡和大隊長潘江漢帶領第二大隊從白沙縣七坊鄉出發,跟隨第三支隊向東進軍,大部隊經過昌江、感恩、樂東、崖縣、保亭、陵水、萬寧等縣境,於次年2月抵達萬寧六連嶺抗日根據地,行程千裡,鏖戰十余次。吳浪渡在行軍中,身先士卒,吃苦耐勞,深入細致做戰士的思想工作﹔戰斗中,他和潘江漢沉著指揮,勇敢應戰,表現出一個指揮員冷靜、果斷、勇猛的軍事指揮才能。
1942年初,中共瓊崖特委組織巡視團,馬秋江任團長,吳浪渡、符日桓等為成員。他們先后到臨高、儋縣、澄邁、定安和瓊山等地視察。一天,巡視團在瓊山縣東山區沖樹坡村視察時,由於漢奸告密,日軍突然包圍沖樹坡村,馬秋江帶領隊員奮起還擊,想方設法突圍。在戰斗中,馬秋江壯烈犧牲,吳浪渡和符日桓等被捕。日軍將吳浪渡等人押送海口,在監牢裡施以酷刑。吳浪渡寧死不屈,他在受審時,仍以自己雄辯的口才,與日敵舌戰,怒斥日寇侵華的血腥暴行。同年6月,日軍將吳浪渡和符日桓押赴刑場槍決,吳浪渡犧牲時29歲。
2015年8月,國家民政部公布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吳浪渡入選。
文章來源:中共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辦公室)
文字整理:陳文萍 程小斌
往期回顧:
本欄目由中共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和人民日報社海南分社、人民網海南頻道聯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