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畫家王家儒:坐看雲起會禪心

記者 習霽鴻

2021年05月24日09:45  來源:海南日報
 

  《坐看雲起時》(布面油畫)

  王家儒(資料圖)

  《流金歲月》(布面油畫)

  《海口鐘樓》(布面油畫)

  《回娘家》(布面油畫)

  5月9日至6月30日,策展人尹林華為海南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畫家王家儒在海南圍舍藝術酒店舉辦一場名為“坐看雲起時”的油畫展,展出其30幅油畫作品。

  經過60多年的積澱,王家儒對人生深有感悟,越發覺得藝術何其博大,而人類又何其渺小,人世間走一遭,當有“坐看雲起時”的通透與從容。他也將這句話作為自己近幾年的美學創作目標。

  1

  創作源於生活的積澱

  “創作源於生活的積澱。”在畫展上,王家儒這樣介紹。

  早在學生時代,王家儒就從重慶的學校出發,一路沿絲綢之路前行,沿途考察中國石窟,近十年又先后探訪了四十多個國家,深入了解當地文化藝術。在實地考察的同時,王家儒也閱讀了大量文學作品。“畫家也是詩人,”自認是唯美主義者的王家儒說,自己自小跟父親一起讀詩,行走在路上的時候,亦堅持用詩人情懷和超脫眼光去觀察世界,用詩的語言去解讀風景,這讓他更側重於察看本質。

  讀了萬卷書,行過萬裡路,王家儒心中關於回歸家鄉的想法反倒越來越強烈。“我的根在哪兒?我的藝術應該表現什麼?”對於這個思考,王家儒的回答是:海南。

  研究生畢業后,王家儒回到家鄉。他常年在海南各地寫生,用自己習得的西方繪畫形式來為海南描繪一幅幅地域風格明顯的“明信片”。

  一一細看此次的展品,白晝與月夜、密林與海港、椰林和木棉,海南的許多顯著特點都被王家儒畫進了畫裡。“海南質朴、空靈、毓秀,它的美是多維的。”他說,“而海南畫家注重回歸人性及與自然的神交。這種對自然情有獨鐘的依戀使他們的作品具有田園氣息和人文關懷的唯美取向。”

  而在策展人尹林華的眼裡,王家儒是一位“一直在畫海南,以中國文人視角看世界,用詩化的語言及意境苦苦追尋、表現海南地域精神性的本土畫家”,“透過西方繪畫中印象派、后印象派、野獸派、表現主義等蛛絲馬跡的技法印記及中國傳統繪畫、書法、詩文的折射,王家儒帶有音樂旋律節奏韻味的調性讓我慢慢體會到海南自然與人文的曼妙。”

  2

  畫家鄉隻取其精神實質

  這次的畫展中,除了《廬山別院》等幾幅作品描繪其他省份的風景外,絕大多數作品還是落筆在海南。王家儒告訴海南日報記者,自己關於海南的創作主要包括三大類內容。

  其一是海南黎族、苗族文化。王家儒認為,作為定居海南多年的少數民族,黎族、苗族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文化特征,加之許多少數民族人民居住在山區,這樣的生活環境本身具有強烈的特色,在這種環境下形成的生活方式也十分與眾不同。而海南畫家有著“近水樓台”的優勢,能夠近距離觀察到這種少見的文化風景。

  其二是大海。觀察這次的展品,包含了許多不同形態的海:微波粼粼的,浪花翻涌的,深沉的,跳躍的。但這只是畫面的第一層。再觀察仔細一點,就會發現,畫面中不僅有湛藍的大海,還有勞作的漁民。例如《海之南》《潭門港》《海頭港》等以海為主題的創作中,漁民或在岸邊織網、或在船上捕撈、或在售賣新打撈的“戰利品”,狀態各異、神色各有不同。

  正如王家儒所說,他對海南的大海和生活在海邊的漁民有著特殊的感情,因此自己畫大海,不只是畫風景,還會跟人文有機結合。

  其三則是海南農村。《透過椰林的春光》中,椰林蔥蔥郁郁,一位村民趕著牛悠然經過﹔創作於2019年的《紅棉醉春山》則描繪了火紅的木棉點綴鄉間、學童放學歸家的美好畫面。

  “海南各地區的農村很不一樣,”王家儒逐一細數,“東部農村以椰林為代表,十分秀美﹔西部農村則能看到霸王嶺和盛開的木棉﹔中部山區環境獨特,頗具意境。”

  許多人評價王家儒畫中的海南十分不同。譬如藝術家紫寧曾評價:“先生畫海南,大膽摒棄油畫討喜的厚重感,帥氣的筆觸等表面因素,隻取其精神實質,注重畫面的謀篇布局,經營位置,把現代的工藝設計理念隱藏於活潑靈動的寫生色彩之中,透過客觀自然的物理光色轉化成畫面上法度嚴謹的理性思維,以點線面的合理穿插結合,減少中間過渡色調,在大的色塊中尋找小色塊的冷暖區別,注意灰色塊的色彩傾向,很好地豐富了畫面的色彩層次。”

  3

  畫自身有解讀的多維性

  王家儒之前曾辦過很多次水彩畫展,這次是單獨的油畫展。在此次所有展出作品中,王家儒本人尤其鐘愛其中四幅:《坐看雲起時》《海口鐘樓》《月光曲》和《空山不見人》。

  《坐看雲起時》創作於2020年。畫面中,遠處,群山綿延,雲霧繚繞,山峰在霧中若隱若現。居中,林木挺拔,生機勃勃,水面澄淨,似乎被晨風吹起蕩漾的微波。水面上,成群的鳥兒飛過。兩艘木船泊在岸邊,船上無人,隻有三三兩兩的白鳥棲在上頭,頗有“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意境。近處,形似蘆葦的草在風中搖曳生姿。整個畫面層次分明,悠遠靜謐。

  《空山不見人》創作於2013年。細看畫作,天空碧藍如洗,遠處的山峰輪廓依稀可見,一條向前延伸的林間小道上,兩旁的樹木並不豐茂,一群黑白相間的鳥兒落在樹下,在草叢中低頭啄食,另一群鳥兒則扑楞著翅膀向上飛去。

  細賞《海口鐘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磚紅色的海口地標性建筑——鐘樓,后頭是水巷口,隱約還能看出騎樓的建筑樣式。這些建筑的影子倒映在南渡江面,路旁的斑駁樹影也落在水面。視線轉到近處,幾艘漁船橫在江面中間,戴著草帽、晒得黝黑的漁民正在裝卸漁獲。紫寧盛贊:“畫面中透出的親近人性,回歸本真的可貴品質讓人窺探到朴素生活之純美。”

  《月光曲》以藍色為主調,凸顯出月夜的清冷。畫面中雖不見月,水面上的白色倒影卻暗示了此時的天上正懸著一輪皎潔明月。盡管是夜間,看不清灌木叢的長勢,但從其支棱的枝丫樹葉也能判斷它的勃勃生機。一群白鳥突然自灌木叢中飛出,驚擾了靜謐的月夜。一位身著白色的釣魚翁坐在一葉扁舟上,氣定神閑地望著水面,也許正在期待著收獲,也許只是享受當下,獨自一人的背影讓人不由想起“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名句。

  觀展時,有人作出不同的解讀。王家儒對此持鼓勵態度:“一幅畫,本身就應該有解讀的多維性。”

  畫家檔案

  王家儒,海南省海口市人。海南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海南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國家藝術基金評委,國家教育委員會碩士論文評委,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海南省美協顧問、理論委員會主任,海南省美協第四、五屆副主席,海南省青年美協名譽主席。其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術作品展, 並多次獲獎。出版專著多部,先后在美國、法國、德國、四川、廣東、海口舉辦過十幾次個人畫展。部分作品被國內外美術機構和私人收藏。

  (本版圖片除資料圖外均由海南日報記者袁琛攝)

(責編:潘惠文、蔣成柳)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