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之
(1911–1985)
吴克之,原名吴钟华,海南琼山县(今海口市)人。出身农民家庭,12岁高小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1925年,吴克之随外祖父到英属马来亚(今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当学徒工,期间饱受阶级压迫之苦,对黑暗的殖民地社会感到十分憎恶。他积极参加工人夜校学习,与革命青年交往,阅读各种传播革命思想的书刊,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开始萌发了革命的志向。1929年夏,吴克之回到海南岛。同年秋,吴克之考入琼山师范学校,因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被校方视作“赤化分子”而开除。为了逃避国民党当局的追查,他离家到广州谋求出路。后投入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服役。1931年,吴克之被选派到广东燕塘军官学校受训,毕业后回到十九路军任少尉排长、中尉副连长。1935年冬,他因和一些思想进步的班长一起揭发连长的贪污罪行而被免职,于是到广州另谋职业。1937年夏,吴克之回到海口,经同乡引见,在琼山县政警队任队长。当他得知老同学、共产党员符哥洛等人关押在琼山县监狱时,他想方设法帮助传送情报,支持他们在狱中开展斗争。经符哥洛介绍,吴克之于1937年9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组织指示,吴克之继续留在政警队秘密从事党的活动,并利用工作之便,千方百计保护和营救被捕入狱的中共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及其夫人曾惠予。1938年,吴克之身份暴露后,离开琼山县政警队,进入抗日根据地,加入共产党领导的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被任命为抗日独立队第三中队中队长。1939年3月,琼崖抗日独立队扩编为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吴克之任第二大队大队长。1940年9月,吴克之担任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一支队支队长,率部在琼山县、文昌县展开作战,多次粉碎日军对抗日游击区的“扫荡”,巩固和发展琼文抗日根据地。12月,美合事变发生后,吴克之率领第一支队同兄弟部队密切配合,与国民党顽军展开英勇作战,打垮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反共逆流。1941年3月12日,吴克之率领第一支队第一、二大队在罗蓬坡一带,对向琼文抗日根据地进犯的国民党顽军发起反击,全歼顽军一个连。1942年1月,吴克之与马白山共同指挥第一、二支队在琼山县斗门村、大水村反击国民党顽军,击毙国民党琼崖守备副司令兼保安第七团团长李春农。同年5月起,日军集中优势兵力向琼文抗日根据地实行“蚕食”和“扫荡”,吴克之率领第一支队机智灵活地与日军展开游击战,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粉碎日军摧毁抗日根据地的图谋,第一支队被群众称赞为“常胜支队”,吴克之被赞誉为“常胜将军”。
1946年2月,国民党46军向白沙解放区大举进攻,琼崖内战全面爆发。琼崖特委命吴克之率领第一支队向琼文地区出击,有力地牵制国民党军,保护中共琼崖特委和独立纵队总部机关的安全。同时,琼崖特委决定成立琼文临委,林李明任临委书记兼第一支队政委,吴克之等为临委委员,统一领导琼文地区的自卫斗争。同年下半年,国民党蔡劲军部对琼崖解放区和独立纵队进行“清剿”,吴克之率领第一支队转战各地,积极歼敌,粉碎蔡劲军的“清剿”计划。1947年5月,在中共琼崖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吴克之当选为中共琼崖区委委员,并任独立纵队副司令员。10月,中央军委将琼崖独立纵队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吴克之任纵队副司令员兼第三总队总队长和政治委员。1948年10月至1949年7月,吴克之作为前线总指挥兼政治委员,成功地指挥琼崖纵队“秋季攻势”后期、“春季攻势”和“夏季攻势”战斗,取得辉煌战果。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吴克之协助冯白驹司令员指挥琼崖纵队,有力地接应和配合野战军渡海作战,于1950年5月1日解放海南全岛。
1950年7月,吴克之任海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52年秋,他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深造,毕业后留校,历任训练部副部长、科学研究部副部长、训练研究部副部长。1955年,吴克之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61年,吴克之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1964年春,吴克之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兵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成功作出贡献。1976年,吴克之被任命为解放军总参谋部防化部副部长。1982年离休后,参与《琼崖纵队史》的编写工作。著有《不倒红旗》、《吴克之回忆录》。1985年9月18日,吴克之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
文章来源: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
文字整理:钱堃 程小斌
往期回顾:
海南党史百名人物|海南黎族领袖王国兴:不当“山大王”一心跟党走
本栏目由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和人民日报社海南分社、人民网海南频道联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