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红色家风|马白山给女儿的家书:赓续艰苦朴素家风诠释初心信仰

编者按:
一封家书,纸短情长。它记录了一段段革命事迹,蕴含了一颗颗赤子初心,也彰显了一片家国情怀!海南省文明办联合人民网海南频道推出“海南红色家风”专栏,邀您一起与海南知名作家共同穿越时空隧道,与先烈们展开心灵对话,感受浓厚炽烈的初心使命,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
马白山家书
本段书信内容为马白山夫人唐玲在狱中生下马洪中的经过,以下为信件原文整理,个别字句无法识别。
妈妈突然叫一声:“我要分娩了。”那个看守兵急急忙忙跑回去报告。满头大汗的回来,一面给妈妈解绑绳,一边说“陈大队长叫我带你到河边的草棚去分娩。”还有一个女的急急忙忙跑来扶妈妈一步一步的走。妈妈到草棚躺下不久,就生出了一个女儿,绵绵红红,呱呱叫。妈妈又喜欢又发愁,心里说“妈妈遭难你同遭难,妈妈坐牢你同坐牢,妈妈饥寒你饥寒。你的名字怎么叫好,你爸爸给你提(取)。”脐带妈妈自己处理了,没有热水洗怎么办?妈妈想又想,不洗不行,要洗只有跟前的河水。妈妈迫着撕下身上袖口当作手巾,沾沾河水,呵呵气,给绵绵的女儿抹一抹。穿上妈妈自己身上内衣做成的一条衣裹上,紧紧抱在怀内取暖。
河边出生以草为床
——重读马白山将军家书有感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海南省作协会员 李武平
这是一封令人深思的家书,写信人是马白山将军。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44年,写这封家书的时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964年,而写这封家书源于马白山的女儿马洪中改名风波,马白山将军连夜写信。
当笔者读到这封长达60页家书中的片段#038、#039的书信内容,即马白山将军的夫人唐玲在狱中生下女儿马洪中的经过,文中饱含深情、岁月如歌的文字令人深思。这封琼崖纵队杰出领导人马白山将军致女儿的亲笔信,不仅让当时年轻的女儿深谙红色革命精神,也让更多的历史细节展现给后人。
马白山,海南澄迈人,新中国开国少将、原海南军区原副司令员。1927年在家乡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琼崖纵队参谋长、总队长兼政委、纵队副司令员,海南解放后,他历任海南军区副司令员、海南军区副兵团级顾问。1955年被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和二级独立自由勋章。是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马洪中是家中唯一的女儿,1964年,马洪中考上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后,正值大学一年级放寒假,跟随父亲马白山在三亚鹿回头宾馆度假。吃完了晚饭到海边一起散步,马洪中无意中说起:“爸爸,我们的老师同学都说我的名字是男生的名字,能不能给我再起一个女生的名字啊?”在艺术学院里,马洪中是班长还是班里的文艺活动积极分子,拥有一个如梦、浪漫的名字是她小小的心愿,“马洪中”这个有点男性化的名字她并不十分喜欢。但是,马白山听后感到很突然:“不行!绝对不行!”据女儿马洪中回忆,原来在父亲的眼里,改名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父亲告诉我,‘洪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因为我是在抗日战争的大洪流中、在国民党的监狱里、在河边生的。同时也让我铭记我能来到这个世界来之不易,是党和人民群众冒着生命的危险,把我从革命的洪流中抢救出来,从大风大浪中抢救出来,把我培养成人。”马洪中说。从海边回去后,父亲连夜给马洪中写了这封厚厚的信,叙述了“马洪中”名字的由来,还有母亲唐玲在参加琼崖纵队时十月怀胎的艰辛岁月,“这是爸爸直接用妈妈的口吻给我写的信。”
令笔者感动落泪的是信中的两个细节,其一,河边出生以草为床。妈妈到草棚躺下不久,就生出了女儿,绵绵红红,呱呱叫。你可知道,在那民族存亡的年代,我们革命后代的出生哪有什么岁月静好?而今天中国的生育条件是多么的幸福。其二是特殊的监狱中出生的革命后代有妈妈的爱。当时,唐玲被监禁的地方是河边的一个草棚。1944年12月31日晚,马洪中在河边的一个草棚里出生了。不足一平方米的破草棚,既不能遮风也不能挡雨,唐玲便急忙趁夜雾未来之前就地收集茅草、树叶,茅草为床,树叶为被,让小婴儿不至于生病。“妈妈又喜欢又发愁,妈妈遭难,你同遭难,妈妈坐牢,你同坐牢,妈妈饥寒,你同饥寒,你的名字怎么叫好,待爸爸给你起吧。”马白山在信中写道。
今天,我们重读红色家书,不仅仅是看先烈的故事,而是要更多的思考。好家风是一种传承,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迈向伟大复兴的道路,离不开奋斗,更需要像马白山将军这样有革命信仰的人。
相关作品阅读:
海南“红色家风”主题读书活动即将举行 讲述海南的“家风故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