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五指山8月8日電(枉源、符武平) 金秋8月,五指山處處散發著勃勃生機。午后的大雨傾盆,也阻擋不了劉香蘭忙碌的身影。在香蘭黎族織錦傳習所,她不僅要忙著推介海南黎族悠久的文化,還要潛心指導村民學習黎錦技藝……“獲得南海工匠這個榮譽稱號,我的責任和使命又重了許多,但也是這份責任和使命讓我的人生充滿了陽光,同時也體現了我的價值。”
劉香蘭在辦公桌前認真設計黎錦服飾 人民網海南頻道枉源 攝
劉香蘭是土生土長的五指山人,13歲開始跟隨母親學習黎族織錦,至今已有38個年頭。“也許是有這方面的天賦,我15歲的時候就掌握了五指山地區的織錦技法。”由於從小就掌握黎錦技藝的多種技法,在參加歷屆黎錦技藝比賽和活動中,劉香蘭都有著突出的成績。
憑借著對傳統黎族織錦技術的酷愛和對織錦事業的執著追求,劉香蘭始終堅持不懈地探索中弘揚民族黎錦文化道路,虛心向村中會傳統紡織技藝的老人學習,打破傳統觀念,大膽的把傳統織錦和現代紡織技術相融合,制造出黎錦中的精品。
認真細致地指導村民黎族織錦技藝 人民網海南頻道枉源 攝
這些年,她獲得的獎項和榮譽可謂“拿到手軟”。
2009年5月,劉香蘭獲得“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稱號﹔同年6月,被命名為《黎族織錦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9月,還被列為“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先進個人……
“我的工作就是認真傳承黎族文化,教好黎錦技藝。”作為一名教師,劉香蘭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並對每一個認真學生負責。
深入海南各市縣村庄 教授黎錦工作
2011年9月,劉香蘭被海南省民族技工學校聘為黎族織錦技藝專業教師。工作中,她孜孜不倦,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年輕的黎族織錦能手,讓數以百計的年輕人刻苦挖掘黎錦精髓,發展黎錦工藝品產業,為民族文化的發揚傳承奠定了基礎。這其中,就有同樣獲得“南海工匠”稱號的黃雪靜。
在校期間,劉香蘭還配合學校在樂東黎族自治縣、五指山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等開展校外辦學的黎錦課程並擔任黎錦老師。同時,配合五指山市文化館送教黎錦進校園,為五指山思源中學、五指山思源小學、五指山南聖中心小學、五指山通什中心小學等16名學生開展每周4節課的授課工作。
與黎錦傳承者一起參與黎錦展示
“我會以身作則,樹立端正的生活態度。同時,堅持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道德修養。”作為一名黨員,劉香蘭一直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人生觀。
工作之余,劉香蘭每年都會舉辦4至5期的織錦培訓班,為前來學習的中老年婦女、小學生等免費傳授黎族織錦紡織技術。“我們每期培訓班的學員都有100多人,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特別是每到寒暑假或是周末休假日,一批又一批從鄰村的村委會的黎錦好學者前來向我求教。”
劉香蘭告訴記者,有的學徒接受能力強的自學5、6天就可掌握,有的學員接受能力差一點的8天至半個月以上才學會。針對這些情況,她都會因材施教、耐心指導、反復教學,從不會因為學員掌握能力較低而有偏見。“有的貧困家庭的學生通過學習黎錦后,自己織產品出售還能解決報名費等問題。”
指導小朋友認識黎錦、學習黎錦技藝
多年來,劉香蘭帶動全村婦女依靠技術走致富之路,有效促進了番茅村織錦產業的發展。2007年本人創辦了黎族織錦合作社至今,參與織錦的婦女達100多人,產值達120多萬元,人均月收入達1500~2000多元不等,很好地增加了番茅村及周邊村庄婦女的經濟收入。
從2019年開始,劉香蘭還以個人名義舉辦黎錦單面織培訓班、黎錦反面織培訓班以及黎錦成品加工制作培訓班,不僅為前來參加的培訓的100多位婦女購買腰織機、縫紉機以及相關物料,還為每位參加培訓的學員發放誤工補貼。“我只是盡一點綿薄之力,希望能夠帶領更多的人一起通過技能脫貧、通過技能增收,更通過技能改變自己的生活。”
“因我熱愛自己的民族文化,我將用這份民族熱情,付出更多努力,體現‘南海工匠’價值。”劉香蘭表示,下一步,還將開展更多織錦技藝方面的活動、繼續傳承和弘揚黎錦文化、參加各地區技藝的創新和產品創新的交流,互相借鑒,共同進步。同時,積極參加相關部門舉辦的各項活動,將黎錦生活化,實用化,美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