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學智
(1913–2006)
洪學智,安徽金寨縣人。1928年冬,洪學智參加中共地下黨組織領導的農民武裝聯庄隊。1929年3月,參加赤城游擊隊,同年5月參加商南起義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2月,洪學智跟隨赤城縣游擊隊編入紅一軍,先后參加創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斗爭和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二、三、四次反“圍剿”作戰以及黃安、商潢、蘇家埠、潢光戰役。1935年3月,洪學智跟隨紅四方面軍長征,任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率部參加強渡嘉陵江、土門、包座、丹懋等戰斗,並負責紅四方面軍的后方收容和籌措糧草等工作。過彝族地區時,洪學智正確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獲得少數民族兄弟的支持,解決了紅軍的糧草供應,擴大紅軍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影響。1936年10月,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后,洪學智進入紅軍大學學習。1939年,洪學智任抗日軍政大學第三大隊一支隊支隊長、第四大隊副大隊長,7月,率第三大隊學員隨抗大總校開赴太行山抗日前線,參加百團大戰和粉碎日偽軍大規模“掃蕩”的戰斗。1940年11月,洪學智率領抗大總校華中派遣大隊奔赴蘇北抗日前線,沖破日軍重重封鎖,跨越晉、冀、魯、豫、皖、蘇6省,勝利到達江蘇鹽城新四軍軍部。1941年10月,洪學智任新四軍鹽阜軍區司令員,領導開展反偽化、反“蠶食”斗爭,發展壯大地方武裝,受到華中局表彰。1942年12月,洪學智任新四軍第三師參謀長,參與指揮夏季攻勢作戰和蘇北反頑斗爭,粉碎日偽軍“掃蕩”,鞏固蘇北抗日根據地。1945年8月,洪學智參與指揮解放阜寧、車橋、淮陰、淮安的戰斗,為反攻作戰勝利奠定了基礎。1945年9月,洪學智任新四軍第三師副師長,帶領部隊進軍東北。1946年2月,洪學智任遼西軍區副司令員,率部參加攻打通遼、中長路阻擊戰、四平保衛戰等戰役戰斗。7月,任黑龍江軍區司令員,領導剿匪斗爭。后擔任東北民主聯軍第六縱隊司令員,率部參加三下江南作戰和東北夏、秋、冬三次攻勢作戰。1948年11月,洪學智率領部隊參加平津戰役。此后,他率領第43軍作為四野先遣部隊南下,途中被任命為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第一副司令員。1949年5月,洪學智指揮43軍發起渡江作戰,迫使武漢守敵棄城南逃﹔率領所部參加湘贛戰役,攻佔鄂城、大冶、九江、南昌等城市﹔參與指揮廣東戰役,解放了廣州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洪學智參與指揮第15兵團進軍廣西,參與指揮解放海南島戰役,解放海南全境。指揮廣東剿匪斗爭,鞏固廣東治安和社會秩序。指揮萬山群島戰役取得勝利,受到毛澤東主席的嘉獎。1950年7月,洪學智任東北邊防軍第13兵團副司令員,10月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員,協助彭德懷指揮志願軍入朝作戰。1951年6月,洪學智兼任志願軍后勤司令部司令員,領導志願軍后勤指戰員浴血奮戰,建立起“打不斷、炸不爛、沖不垮”的鋼鐵運輸線,粉碎美軍的“絞殺戰”,為奪取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勛章一枚,一級自由獨立勛章兩枚。1955年9月,洪學智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1956年12月,洪學智任總后勤部部長、黨委書記,通過一系列重大舉措促進后勤建設正規化,是解放軍現代后勤工作的奠基人和開拓者。1960年到吉林省工作,先后任省農機廳廳長、重工業廳廳長。1974年,任吉林省石油化工局局長。
1977年8月,在中共十一屆一中全會上,洪學智當選為中央軍委委員。后任中央軍委副秘書長、總后勤部部長兼政治委員。1990年任全國政協副主席。2006年11月20日,洪學智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文章來源:中共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辦公室)
文字整理:錢堃 程小斌
往期回顧:
海南黨史百名人物|海南黎族領袖王國興:不當“山大王”一心跟黨走
本欄目由中共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和人民日報社海南分社、人民網海南頻道聯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