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昌江黎族自治縣城環城東路的市民文化公園,自從建成開放后,已成為當地市休閑健身的好去處。“在上世紀60年代,文化公園和昌江中學斜對面的山坡,是一片荒山野林,經常有猴子出沒。上年紀的居民現在還把這個地方叫猴子山呢。”6月18日,跟記者聊起昌江縣城石碌鎮的變化,昌江縣文聯主席龐大海笑著說。
因鐵礦而生、偏居石碌河北岸的石碌鎮,1961年昌江將縣城遷移到這裡后,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猴子撒野的地方已成為縣城中心的黃金地段,高樓林立,道路四通八達,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幸福指數持續攀升。
攻克貧困堡壘 脫貧攻堅大獲全勝
年收入僅幾千元,老婆生病需要花錢,貧窮就像一塊大石頭壓得昌江海尾鎮打顯村村民鄒其呈喘不過氣來。在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后,在政府的幫助下,他起早貪黑,靠著種芒果和養雞,2019年收入超過10萬元,徹底摘掉貧窮“帽子”。“沒有黨的扶貧政策,就沒有現在的好日子。”鄒其呈感激地說。
在全國脫貧攻堅戰打響后,“十三五”期間,昌江堅決貫徹執行省委省政府部署,共選派2443名黨員干部下村入戶和5158個貧困家庭結成“親戚”攜手謀脫貧。選擇16家龍頭企業帶領貧困群眾發展產業。據統計,2016年至2020年,昌江脫貧攻堅工作累計投入21.29億元。其中,安排5142戶貧困戶和58個村集體與18家扶貧企業(合作社)建立聯結,實現產業幫扶組織化程度100%,累計發放貧困戶收益產業分紅4845萬元。
今年2月27日上午,包括脫貧戶符耐仕在內,昌江今年首批農村務工人員共503人坐上農民工就業“直通車”,赴粵務工。這是符耐仕連續第二年外出打工,他希望靠自己的雙手打拼出幸福生活。
為了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問題,2018年以來,昌江培訓農村勞動力25040人次。同時通過建立全省首個務工服務站,“點對點”輸送貧困勞動力赴粵務工。3年累計給8609人次貧困勞動力發放務工獎補1711萬元。
在綜合保障性扶貧方面,2020年為5804名殘疾對象發放殘疾人兩項補貼737萬元﹔為3496戶8355人城鄉低保對象累計發放低保金2517萬元﹔截至目前貧困戶納入低保931戶2564人。
經過努力奮斗,2018年底,全縣36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實現全部脫貧出列﹔2019年底,23424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退出,歷史性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全面消除了“零就業”貧困家庭,全縣農村實現無一個家庭住危房、無一人因病掉隊、無一個學生失學輟學,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
踐行“兩山”理論 產業成功轉型升級
近日,省政府同意將海南(昌江)清潔能源高新技術產業園納入省級產業園區。“海南(昌江)清潔能源高新技術園區成立以后,對昌江稅收、產業發展等各方面有很大的帶動。”昌江循環經濟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吳增榮說。
昌江擁有被稱為“亞洲第一富鐵礦”的石碌鐵礦和佔據海南90%石灰岩儲藏量的礦產資源,鐵礦和水泥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一直以來“二產獨大”,是典型吃“石頭飯”的資源依賴型經濟。
為了擺脫資源依賴,“十三五”期間,昌江縣委通過“五地兩縣”的發展思路,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因地制宜發展熱帶高效農業,加快旅游產業體系向休閑度假旅游轉型,重點推進清潔能源產業園建設。
據介紹,海南(昌江)清潔能源高新技術產業園包含核電關聯及新材料產業先導區、太坡“零碳”制造及科創服務區、叉河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區及核電現代海洋產業試驗區,總規劃陸域面積1665.89公頃。園區內核電二期和小堆示范等重大項目正在加快建設,未來園區的產值將超過千億元。
實際上,“十三五”期間,昌江全力“突圍”資源枯竭型城市。除了大力發展清潔能源項目外,工業方面,通過水泥產業全線技改升級,讓尾礦等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率達100%﹔農業方面,調減14萬畝低效農業產業,改為發展芒果、花卉等“十大特色種養產業”,累計產值62億元。
“公司通過種植蘭花苗,年產值達3000萬元。” 海南和豐世紀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生產經理周平說,產品主要銷往廣東等地。
打造海南西部一流旅游目的地是昌江“五地兩縣”的發展戰略之一。擁有霸王嶺、雅加瀑布、棋子灣、海尾濕地公園等自然資源,讓昌江有了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發展戰略的信心和底氣。
經過多年的宣傳推介,春賞木棉紅、夏品芒果香、秋游棋子灣、冬登霸王嶺已成為昌江全域全季旅游的招牌名片。
不僅如此,昌江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2019年初,借助王下鄉獲評全國第二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之機,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為抓手,全面啟動王下“黎花裡”文旅小鎮建設,積極創新生態旅游產業,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老百姓的金山銀山。
2020年“五一”期間,王下“黎花裡”文旅小鎮驚艷亮相后,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每到節假日,到王下鄉旅游的省內外游客絡繹不絕,王下鄉的村民也因此吃上了“旅游飯”。王下鄉三派村二隊村民吉亞紅開了王下鄉第一家農家樂,到現在收入已超過20萬元。
王下鄉政府提供的數據顯示,王下鄉2020年實現經濟增長約18%,人均收入達到14600元。
發展民生事業 提高群眾幸福指數
4月22日,昌江醫療集團人民醫院通過腔鏡甲狀腺手術為一名27歲女患者切除了甲狀腺腫瘤。這是昌江當地醫院首次有能力進行此類手術。昌江當地醫院能夠開展多項高難度手術,得益於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的鼎力幫扶。
2018年,昌江與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簽訂5年幫扶協議,整合縣域內16家醫療機構組建緊密型醫共體。同年11月,昌江醫療集團挂牌運行,昌江成為全省第一個實行緊密型醫共體建設和改革的試點市縣,並被列為全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自合作幫扶以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先后派駐111名專家到昌江,開展傳幫帶對口幫扶,接收昌江36名業務骨干進修學習,開展新技術新項目42個,3個臨床專科達到省級重點專科水平,推動醫療集團新建專科8個,病床使用率、三四級手術、微創手術比例明顯提升。當地老百姓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鎮、大病不出縣”的願望。
昌江堅持把群眾辦好事、增福祉放在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上。5年裡,每年安排近80%的財力投入到民生工程上。投入近10億元建設“大水網”,完成5553戶危房改造、5411戶廁所改造、49個生活污水設施建設,讓民生的“底盤”更加穩固﹔投入14億元建成“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國家學前教育改革發展實驗區”,引進一流資源合作辦好木棉學校等優質學校,把昌江教育推向更高水平。
展望未來,昌江將持續弘揚“植樹娘子軍”精神事跡,全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加快實施鄉村振興,加快補齊民生短板,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高質量高標准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作出昌江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