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腫瘤醫院專家提醒:腦梗塞救治“黃金3小時”勿錯過

2020年07月07日15:57  來源:人民網-海南頻道
 

“一開始沒意識到情況嚴重,現在想想還挺后怕的。”今年6月,因腦梗塞而兩度昏迷的吳大爺,被緊急送往海南省腫瘤醫院救治。該院急診科為患者開啟“綠色生命通道”,第一時間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放射科、介入科全力協同搶救。最終,由介入科專家實施急診介入取栓術,經30分鐘的努力,患者成功取栓,脫離生命危險,3天后出院回家。

腦梗塞超6小時 嚴重可致殘甚至死亡

海南省腫瘤醫院急診科主任張潔介紹,腦梗塞又稱缺血性腦卒中,是因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缺血、缺氧所導致的局限性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軟化。臨床常見類型有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等,表現症狀通常為突然出現的口眼歪斜、言語不利、一側肢體無力或不靈活、行走不穩、意識障礙等。

“腦梗塞一旦形成,對病人的治療就要爭時間搶速度,盡可能在最短的時間把病人閉塞的血管疏通。”張潔說,腦梗塞往往病情凶險,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的特點,最佳治療時間為發病后3小時內,閉塞超過6小時,腦細胞出現壞死,對腦組織將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如果壞死面積較大,功能喪失嚴重,可致殘、偏癱,甚至死亡。

張潔(右一)及醫護搶救患者

介入取栓30分鐘 腦梗塞患者獲新生

張潔介紹,患者入院經CT檢查排除腦出血后,結合患者病案討論初判斷為腦梗塞的,需第一時間結合患者病因、發病機制、臨床類型、發病時間等實施個體化治療方案,通常採取的治療手段為靜脈溶栓或介入治療。

像吳大爺這樣情況危急的患者,當時是採取了介入治療。省腫瘤醫院介入科主任牛惠敏在吳大爺的腿部開了一個米粒大的小孔,將纖細的微導管從股動脈插入,一直延伸到大腦血管中,利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系統,注入造影劑,造影顯示:患者左側大腦中動脈完全閉塞,通過溶栓微導管注入溶栓劑無法溶開,再使用栓支架導管,成功取出一個2mmX5mm的栓子。整個過程用時約30分鐘,再次造影顯示:閉塞段血管完全恢復正常血流。取栓后,吳大爺的意識逐漸恢復。

牛惠敏介紹,介入治療已經成為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較傳統治療方法相比,該技術擁有創傷小,取栓精准有效,局部溶栓用藥量小,溶栓快且徹底,安全性高等優勢,使越來越多的患者受益。

腦梗塞呈年輕化 須早預防早送醫

據了解,腦梗塞是我國高發疾病之一,是中老年人的“生命殺手”,但如今,腦梗塞已經逐漸“盯上”青年人,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而它的發生、發展,有很大原因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基礎疾病有關,如不健康飲食與肥胖、缺乏鍛煉、高血壓、吸煙、酗酒、糖尿病、熬夜等。

“這些高危因素的存在,讓腦梗塞成了嚴重影響老百姓生命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因此,我們不能光進行治療,前期的預防是相當重要的。”牛惠敏說,對於已經具有腦梗塞危險因素的人群,應定期監測並採取針對性措施,減少疾病發生﹔對已發生過一次甚至多次腦梗塞的患者,或患有糖尿病等其他基礎性疾病的人員,應給予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防止嚴重腦血管病發生﹔對已患腦梗塞的患者,要加強康復護理,防止病情加重。

牛惠敏表示,腦梗塞的救治過程就像與死神賽跑,多搶一秒鐘,病人的生存就會多一分的希望。他提醒,一旦發現身邊的人有疑似腦梗塞的症狀,一定要緊急送醫至具備腦卒中救治條件的專業醫院進行系統救治。

據悉,海南省腫瘤醫院自建院以來,借助急救科、介入科、放射科、神經內科等多個專業科室的優勢資源開展腦卒中診療,在接診、檢查、診斷、急救治療等各環節都有嚴格的時間控制,建立了高效運作、流程完善的救護模式,為腦卒中急症患者搭建起一條診療“綠色生命通道”,不僅可以大大降低本地區腦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殘率,同時,對腦卒中高發人群進行健康宣教、早期篩查、早期預防,可有效降低腦卒中的發生率和再次患病率,更好地為海南人民的健康保駕護航。(文/庄曉珊、圖/陳琳)

注:此文屬於人民網海南頻道登載的商業信息,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

(責編:陳海燕、席秀琴)

72小時排行